1.安徽最牛的三个县

2.谁来帮我介绍下安徽和山东啊!谢谢了

3.芜湖有什么特产 芜湖特产简述

无为历史最低气温_安徽无为历史气温

沈巷属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

沈巷镇,隶属于安徽省芜湖市鸠江区,东临长江,南以裕溪河为界与无为县隔河相望,西沿牛屯河与马鞍山市含山县毗邻,北与马鞍山市和县白桥、功桥两镇接壤。

沈巷介绍:

沈巷镇,区域面积23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户籍人口137907人。古为历阳县属翔鸾乡与东梁乡范围。1992年2月,撤区并乡,设沈巷镇。2004年4月,原螺百镇并入。2011年8月,沈巷镇整建制划归芜湖市鸠江区。截至2020年6月,沈巷镇下辖6个社区和17个行政村。

2019年,沈巷镇有工业企业221个,其中规模以上1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381个。

沈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其特点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春季回暖慢、多波动,夏季雨量集中、梅雨明显,秋季易旱,冬季长干。多年平均气温15.7℃,1月平均气温2.5℃,极端最低气温-13.2℃(1969年2月6日)。

7月平均气温28.2℃,极端最高气温40.0℃(1959年8月22日);平均气温年较差25.1℃。生长期年平均230天,无霜期年平均232天,最长259天(1967年),最短189天(19年)。

年平均日照时数2126.1小时,0℃以上持续期336天(一般为2月2日~次年1月3日),年平均降水量1006.3毫米,极端年最大降雨量1612.7毫米(1962年),极端年最少雨量405.7毫米(18年)。

安徽最牛的三个县

截至2017年底,马鞍山市有3个县,分别是当涂县、含山县、和县。

1、当涂县

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 地处安徽东部、长江下游东岸。东临博望区和石臼湖,以湖中流河与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高淳区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隔江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及宣城市接壤;北与雨山区毗连。

2、含山县

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地理位置位于长江中下游北岸,皖中东部、巢湖之滨。含山自唐武德六年(623年)置县以来,已有1380 多年历史,是春秋吴楚故地,素有吴头楚尾之称。?

3、和县

古名历阳,安徽省马鞍山市下辖县。地处皖东、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东南与芜湖市裕溪口紧连,南与无为县接壤,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东北与南京市一桥之隔,东面紧靠长江,隔江面对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

扩展资料:

历史沿革:

1、吴、越、楚

西周时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

2、丹阳

秦至西晋,均属丹阳县(县治今当涂县丹阳镇)。 东晋北方战乱,难民南迁。成帝咸和四年(329年),淮河之滨的当涂县(今安徽怀远县境内)流民南徒,遂于今南陵一带侨置当涂县,江南始有当涂县名,但非实体县。永和元年(345年),江北豫州(今河南东南部,湖北东部)侨置牛渚(今石)。

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分丹阳县置南丹阳郡,郡治石。

3、当涂

隋开皇九年(589年),将侨置于皖南一带的当涂县徒治姑孰城(今当涂城关镇),此是姑孰为当涂县城之始,迄今相沿不变。

4、太平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7年)设太平州,治姑孰城,辖当涂、芜湖、繁昌三县。元改太平州为太平路。?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率起义军攻占当涂,改太平路为太平府,辖县照旧。?

明清府治隶属不变。

5、当涂县

民国裁府留县,当涂县直属安徽省。?民国3年(1914年)设芜湖道,当涂属芜湖道。?民国17年(1928年)废道,仍直隶安徽省。

6、马鞍山矿区

1949年4月当涂解放。1954年2月设马鞍山镇,隶属当涂县。?1955年8月设马鞍山矿区(县级),隶属芜湖专区。

7、马鞍山市

1956年10月12日,院批准设立马鞍山市,为省辖市。当涂县先后隶属芜湖专区(地区)、宣城地区。?1983年7月,当涂县(除大桥公社外)划归马鞍山市。

8、新马鞍山市

2011年08月16日安徽省地级市巢湖市被分拆为三个部分,其中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

2012年09月05日,根据《院关于同意安徽省调整马鞍山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国函〔2012〕103号),安徽省正式通知成立马鞍山市博望区,管辖原当涂县博望、丹阳和新市三个乡镇。

百度百科-马鞍山

谁来帮我介绍下安徽和山东啊!谢谢了

安徽最牛的三个县如下:

1、肥东县。

该县为合肥市下辖县,地处安徽省中部,肥东县地形地貌呈丘陵岗地,低山残丘,河湖低洼平原三种,因为该县位于合肥市之东,所以得名肥东,全县总面积221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06.8万人,县境内山河秀丽,全国著名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

2、肥西县。

该县也是合肥市下辖县,该县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市西南部,全县总面积1961平方公里,总人口80.25万人,县域经济实力雄厚,主要以汽车,家电,装备制造,化工塑胶,生物医药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六大产业,该县也是为全国百强县之一,中部十强县,是安徽省经济强县之一。

3、无为县。

该县隶属于芜湖市,地处安徽省中南部,该县历史悠久,始建制于隋朝,也是皖江抗日根据地中心区和渡江第一船始发地,无为县总面积243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为119.3万人,该县粮棉油及水产品产量均居中国百强行列,一直被誉为鱼米之乡。

安徽的水文特点:

安徽省共有河流2000多条,河流除南部新安江水系属钱塘江流域外,其余均属长江,淮河流域,长江自江西省湖口进入安徽省境内至和县乌江后流入江苏省境内,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南部,在省境内416千米,属长江下游,流域面积6.6万平方千米。

长江流经安徽境内400千米,淮河流经省内430千米,新安江流经省内242千米,安徽省共有湖泊580多个,总面积为1750平方千米,其大型12个,中型37个,湖泊主要分布于长江,淮河沿岸,湖泊面积为1250平方千米,占全省湖泊总面积的72.1%。

淮河流域有八里河,城西湖,城东湖,焦岗湖,瓦埠湖,高塘湖,花园湖,女山湖,七里湖,沂湖,洋湖等11个湖泊,长江流域有巢湖,南漪湖,华阳河湖泊群,武昌湖,菜子湖,白荡湖,陈瑶湖,升金湖,黄陂湖,石臼湖等10个湖泊。

其中巢湖面积770平方千米,为安徽省最大的湖泊,全国第五大淡水湖。

芜湖有什么特产 芜湖特产简述

安徽省

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44市辖区,5县级市,56县。

全省南北长约570公里,东西宽约450公里,总面积13.96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45%。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理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安徽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在中国气候区划中,淮河以北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淮河以南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梅雨显著、夏雨集中。综观而论,安徽气候条件优越,气候丰富。充沛的光、热、水,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但由于气候的过渡型特征,南北冷暖气团交绥频繁,天气多变,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旱、涝、风、冻、霜、雹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一、季风明显,四季分明

安徽省各地四季分明,“春暖”,“夏炎”,“秋爽”,“冬寒”的气候明显。若按候平均气温划分四季,候平均气温<10℃为冬季、>22℃为夏季,10—22℃之间为春秋,那么我省各地四季分配大致是:春秋各2个月,夏冬各4个月,冬夏长,春秋短。因南北气候差异明显,淮北冬长于夏,江南则夏长于冬。季节的开始日期,春夏先南后北,秋冬先北后南,前后约差5—15天,春季差别最大,夏季差别最小。

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

安徽省年平均气温在14—17℃之间,属于温和气候型。冬季1月平均气温在-1~4℃之间,夏季7月平均气温为28~29℃左右,年较差各地小于30℃,所以大陆性气候不明显。除少数年份外,一般寒期和酷热期较短促。全省年降水量在750—1700毫米之间,有南多北少,山区多、平原丘陵少等特点。淮北一般在900毫米以下,江南、沿江西部和大别山区在1200毫米以上,1000毫米的等雨量线横贯江淮丘陵中部。山区降水一般随高度增加,黄山光明顶年平均雨量达2300毫米。从全国降水量分布图上看,我省雨量比较适中,一般年份都能满足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春温多变,秋高气爽

4、5月是冬季风向夏季风转换的过渡时期,南北气流相互争雄,进退不定,锋面带南北移动,气旋活动频繁,天气气候变化无常,因此,时冷时暖、时雨时晴是我省春季气候的一大特色。春季气温上升不稳定,日际变化大,春温低于秋温,春雨多于秋雨。3、4、5三个月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20—38%,自北而南增大。江南雨季来得早,全年雨量集中期在4、5、6三个月,沿江西部、屯溪、祁门一带春雨甚至多于夏雨。春温低、春雨多,特别是长时间的低温连阴雨,对早稻及棉花等春播作物的苗期生长不利。秋季,除地面常有冷高压盘据外,高空仍有副热带暖高压维持,大气层结比较稳定,秋高气爽,晴好天气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15—20%左右,南北差异不大。因此,安徽省各地常出现夹秋旱和秋旱。少数年份,在夏季风撤退和冬季风加强过程中,气旋、锋面,带来的秋风秋雨,对秋收秋种不利。

四、梅雨显著,夏雨集中

梅雨期最长为(1954年)达57天,梅雨量超过正常年份降水量的1—2倍,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1958、1959、1966、1967、18和1994等年,由于梅雨期很短或者空梅,造成了严重干旱乃至百年未见的大旱。可见梅雨量的多寡与安徽省旱涝灾害及农业生产的关系极大。

夏雨集中是季风气候的特征之一,是雨带由南而北缓行的结果。我省夏雨集中的程度由南向北逐渐加大,6、7、8三个月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33—60%。

沿江、江南春、夏雨量几乎相当,江淮之间夏雨占40—50%,淮北大多数地区占50%以上。夏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季节,需水量大,夏雨集中对农作物生长有利,但过于集中,雨量过大,则易出现涝灾,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有危害。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黄山

黄山黄山雄居于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她以三奇、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奇异风名冠于世。与埃及金字塔、百慕大三角洲同处于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线上。黄山所具有的都是大自然的杰作,雄峻瑰奇,奇中见雄、奇中藏幽、奇中怀秀、奇中有险。黄山景集泰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峨嵋之清凉、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衡山之烟云。景区内奇峰耸立,有36大峰、36小峰,其中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三大主峰,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二游黄山,叹曰:“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黄山以变取胜,一年四季景各异,山上山下不同天。独特的花岗岩峰林,遍布的峰壑,千姿百态的黄山松,维妙维肖的怪石,变幻莫测的云海,构成了黄山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巨幅画卷。这幅画卷风神奇、魅力无穷、灵性永恒。前人有道:岂有此理,说也不信;真正妙绝,到此方知。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地跨市内黟县、休宁县和黄山区、徽州区,面积1078平方公里。黄山为三山五岳中三山的之一。黄山风景区自然景观秀丽,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素称黄山“五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黄山82峰,或崔嵬雄浑,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并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三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

黄山历史悠久,远在六、七千年前,即公元前51世纪,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在距今三、四千年的殷商时期,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山越乃百越中的一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先属吴,吴亡属越,越亡属楚。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实行郡县制,这里为会稽郡属地。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徽州古称新安,其源盖出于此。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公元1121年),歙州被诏改为徽州。关于徽州名称的起源,一说因其境内有徽岭、徽水、大徽村等,州则因地得名;另一说赵宋王朝是取“徽者、美善也”之意,炫耀他对这一地区的失而复得。此二说并存了八百多年,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省的时候,就是摘取安庆、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

佛教名山--九华山

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安徽九华山九华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它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九华山、天目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南境,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主景区。风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174平方公里。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被誉为国际性佛教道场。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九华山有名峰70余座,千米以上高峰30余座,最高十王峰海拔1342米。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九华山是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处处有景,移步换景,清代概括有“九华十景”。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色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的时景和日出、晚霞、云海、雾凇、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江南第一山”之誉。

天柱山

天柱山安徽天柱山自古即为中华历史文化名山,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刘彻登临天柱山封号“南岳”。道家将其列为第14洞天、57福地;三祖寺是佛教禅宗的发祥地之一,传说中佛家三祖僧璨大师曾在此弘扬佛法,寺院有一座觉寂塔,可惜年久失修,如今已经不为游人所开放。天柱山又名皖山,安徽省简称“皖”由此而来。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是对天柱山雄奇景象的精彩描叙。

天柱山属花岗岩峰丛地貌,地质遗迹丰富,是全球瞩目的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的重要地段,还拥有国家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全国文明森林公园、中华十大名山等称号。2005年9月,经专家评审,国土部批准天柱山为国家地质公园,面积135.12平方公里。

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

宏村位于安徽省黟县城西北角,距屯溪65公里,距黟县县城11公里。该村始建于北宋,距今已近千年历史,原为汪姓聚居之地。古宏村人独出机抒开"仿生学"之先河,规划并建造了堪称"中华一绝"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统看全村,就象一只昂首奋蹄的大水牛,成为当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观"。全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民间故宫"承志堂"富丽堂皇,可谓皖南古民居之最。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动静相宜,空灵蕴藉,处处是景,步步入画。从村外自然环境到村内的水系、街道、建筑,甚至室内布置都完整地保存着古村落的原始状态,没有丝毫现代文明的迹象。造型独特并拥有绝妙田园风光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

凤阳明皇陵

太祖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今凤阳)为中都。中都始建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至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停建,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没有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思想,包括它城内的宫殿布局,却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

明皇陵位于中都城西南7公里处,陵墓中安葬着朱元璋父母及兄嫂、侄儿的遗骨。朱元璋出身贫寒,元至正四年(公元 1344年),其父母、兄嫂相继去世。朱元璋年仅10余岁,无力大办丧事,仅以“被体恶裳,浮掩三尺”之礼,安厝亲人。20多年后,朱元璋受封吴王,命故臣汪文等赴濠州修缮父母陵寝。洪武二年,他下诏在家乡兴建中都城,同时诏谕因旧陵之地,培土加封。洪武八年,罢建中都,又用中都余材,再次营建父母之陵。到洪武十二年,皇陵的总体格局基本形式,外有城垣,内有护所、祭祀设施;又在陵前竖起高大的皇陵碑和成双成对的石像生。

明中都城

明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朱元璋诏以家乡临濠为中都。集全国名材和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罪犯等近百万人,经过六年的营建,到洪武八年四月,突然以“劳费”为由罢建。然而此时,一座宏伟豪华的都城已经屹立在凤阳大地之上。

中都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外为中都城,周长60余里,开9门。中为禁垣,周长15里多,开4门,曰午门、东华、西华、玄武门。城内有正殿、文华和英武两殿,文、武二楼,东、西、后三宫,金水河、金水桥等。正南午门外,左为中书省、太庙,右为大都督府、御史台、大社稷。中都城内外,还有城隍庙、国子监、会同馆、历代帝王庙、功臣庙、观星台、百万仓、军士营房、公侯第宅、钟楼、鼓楼等。《中都志》称“规制之盛,实冠天下”。

历六百年余载,中都城内外建筑皆毁,仅剩皇城午门、西华门台基及1100米长的城墙,但观其旧址和遗物,仍可见巍峨壮观之一斑。

龙兴寺

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牛湖

卧牛湖景区距安徽凤阳县城20公里,南与禅窟寺景区相依,西与韭山洞景区相接,总面积29平方公里。是以起伏的山峦、开阔的湖面、曲折的岸线以及平缓的泥沙滩为游览内容的景区。

卧牛湖亦即凤阳山水库,因湖边一小山酷似卧牛而得名。它东西长8公里,南北宽1.5—2公里,水面面积11平方公里。水体深,水面阔,万顷碧波,静谧安宁,无纤尘污染,无乱声纷扰。湖上游艇如梭,渔帆点点;湖边山光水色,相映成趣;湖中竹岛引来百鸟栖息,构成鸟的天堂。登临一览,竹树茂密深秀,百鸟跳跃欢唱,是江淮大地上不可多得的绿岛。卧牛山三面临水,屹立湖边。山上怪石嶙峋,林树苍翠,登山可收湖的全景。每至傍晚时分,霞光满天,远山叠嶂,如在烟雾之中,此乃湖中双峰烟霞。

卧牛湖景现为安徽省风景名胜区——凤阳山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韭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主要景区之一。已建有游船码头,购置了游艇,开展水上游乐。卧牛湖正逐渐成为江淮一带水上游乐中心。

饮食文化

安徽风味包括皖南、沿江、沿淮之地的菜点特色。皖南菜点是安徽风味的主要代表。它包括黄山、歙县(古徽州)、屯溪等地。皖南菜肴讲究火功。以善于烹制山珍海味而闻名,芡大油重,朴素实惠,保持原汁原味。不少菜肴都是取用木炭小火炖、煨而成,汤清味醇,原锅上席,香气四溢。皖南虽然水产不多,但烹制经腌制的“臭桂鱼”知名度却很高,以后也传到合肥地区。它以烹制河鲜家禽,讲究刀工,注意色、形、善用糖调味,以烟熏菜肴别具一格。沿淮菜包括蚌埠、宿州、阜阳等地风味,菜品讲究咸中带辣,汤汁味重色浓,并贯用香菜佐味和配色。

安徽著名的风味菜点有:萧县羊肉,无为板鸭,毛峰熏鲥鱼,符离集烧鸡、石耳炖鸡、方腊鱼、咖喱蚌肉、云雾肉、荠菜圆子、耿福兴酥烧饼、绿豆煎饼、蝴蝶面、太和板面、阜阳格拉条、定远卤老鹅等。

安徽名牌

奇瑞,海螺,马钢,江淮,铜陵有色、国风、六国、丰原、华茂,美菱,古井贡,金,合力,迎驾,长江机械,合百大,黄山,口子等。

安徽黄梅戏

安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全国五大剧种之一,吸收民间茶歌、渔歌、樵歌等花腔小调而发展成熟,旋律轻快优美。代表剧目有《天仙配》。因主要曲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而得名。也叫“黄梅调”。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玉堂春》、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玉堂春》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

黄梅戏唱腔有三种形式:主腔、花腔、三腔(“彩腔”、“仙腔”、“阴司腔”三种腔体的统称)。

1、无为螃蟹

无为区域螃蟹生产历史悠久,螃蟹文化源远流长,宋代,无为籍诗人王之道受家乡螃蟹文化熏陶,有大量诗作描述无为螃蟹,如:“西风摇落黄花秋,江城有蟹供拍浮”;宋崇宁三年,大书法家米芾任无为知军时,曾有“三拜煮蟹”之典故;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一直有“中国螃蟹看安徽、安徽螃蟹看无为”之说。

2、南陵圩猪

圩猪产于安徽省宣城地区,中心产区在青弋江两岸宣城县的文昌和南陵县的弋江、溪滩、太丰、东河、仙坊、九莲、东塘等地。产区有圩畈和丘陵,年平均气温16.1℃,年降水量1608毫米,无霜期230天。圩区河渠纵横,沟塘密布,水草茂盛,鱼、虾、螺、蚌甚多,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素有“江南鱼米乡”之称。清弋江两岸,盛产水稻,历史上习惯水早旱兼作,以一季中稻为主,兼种大麦、小麦、玉米、甘薯、大豆、泥豆等旱杂粮,为养猪提供了丰富的饲料。丘陵区多为黄砂土及红砂土,圩区多属沙质土壤,缺少有机质,除靠冬闲地种植绿肥外,主要靠养猪积肥,故历来就有养猪习惯。

3、南陵紫云英弋江籽

紫云英学名Astragalus sinicus L,英文名Chinese milk vetch,别名翘摇、红花草、草子等,古时称柱夫、摇车、翘摇车,早在《诗经 尔雅 释草》中便有记载。其茎作菜谓之“小巢菜”、“元修菜”,古称“漂摇豆”。种植紫云英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介绍;北宋苏轼曾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南宋陆游诗序中也提到紫云英在吴地稻田广泛种植(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明朝李时珍也认可紫云英的药用价值,将其收录入《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列为菜之二。

4、南陵大米

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南陵县民风朴实,农民勤劳,双季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70%以上。自1985年始,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据考证,南陵大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8世纪的西周晚期,贾岛、梅尧臣等唐宋诗人均为其留下过名篇佳作。

5、陶辛青虾

陶辛青虾养殖面积已超3000亩,受益农户260户,年产值700万元,是全市最大的无公害青虾养殖基地,成为地方的一个重要品牌。早在北宋时期,陶辛就有增殖、捕虾、吃虾的历史。据可知的历史记载,早在东吴赤乌二年(239年),孙权就从江北招来十万流民在芜湖一带围湖造田。到了北宋末年,尤其是徽宗时,随着外族不断进犯和侵扰,中原百姓-纷纷迁移到长江以南的地区谋求生存。后来人口日渐增多,耕地明显不足,围湖造田自然成为解决生计的主要手段。正因为历史的围湖造田,镇内水清物阜,盛产鱼、虾、蟹、鳖等优质水产品。至今陶辛镇一带农民还保留着用“虾缯”捕虾的传统方式,民间也有“无鱼不成席,无虾不成宴”佳话流传。

6、繁昌长枣

繁昌长枣为落叶植物,果实呈长柱形,中腰通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多显歪斜。分布于中国安徽省。繁昌长枣主产安徽省繁昌,数量占当地枣树的95%,有300多年栽培历史。果实长柱形,中腰常有不对称的缢痕,两端显歪斜,平均单果重14.3克。果皮薄,白熟期果肉绿白色,可食率98.3%,每100公斤鲜枣可制蜜枣78公斤,品质极上。

7、丫山丹皮

丫山素有“牡丹之乡”之称,所谓的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丫山境内海拔都在50米到450米之间,土地肥沃,土壤砂质,气候寒润,且有机质含量高,土粒疏松,是种植牡丹的理想地带。牡丹素称我国花中之王,自古以来谓之“国色天香”,素有“国花之称”,唐朝诗人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具有着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牡丹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引得蜂飞蝶绕,游人如织。

8、湾沚山芋

芜湖市种植山芋历史悠久,芜湖县湾沚镇是山芋的主栽区和丰产区之一,由于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栽培方式,“湾沚山芋”形成了独特品质,其含水量少,肉质粉面,甘香可口,粗纤维少,富含大量的膳食纤维和矿物质,深受南京、天津、上海等地消费者的喜爱,素有“色如璧,甜如蜜、香如桂、食如粟”的评价。

9、 无为板鸭

又称无为熏鸭,是无为县传统清真名食,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巢湖麻鸭为原料,→般选用当年4斤以上的肥鸭,配以J却挂、八角、花椒、丁香、小茴香等约30种中药和调料,先熏后卤,色泽金黄油亮,皮脂厚润,肉质鲜嫩,醇香味美,回味隽永,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