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大河出生于哪里
2.甘肃和政晴空降雪是怎样的现象?
滴珠山,位于临夏和政县城东郊外,由水锈石形成,山上清泉从10余米高崖泻下,团团水雾簇拥着缕缕细流,恰似无数颗珍珠洒下,宛如千根线穿就翠珠串串,故名“滴珠山”。
悬壶滴漏
在和政有一座小山,名为滴珠山,因山中有一清泉自岩石中溅出,冲过悬崖峭壁,串成滴滴玉珠,恰似五色彩虹而得名。
沿着山花烂漫的小径上山,只见处处奇峰,遍地怪石,流泉淙淙,一下子像是进入了清秀绮丽的仙境。
满山茂密的林草覆盖、缠绕、摇曳、连结,使得山不高,却自成幽境。我在想,是怎样的一位巧匠,熟练地运用锯截、雕凿、腐蚀、胶合、拼接的技艺,做成了滴珠山这样搜妙创真、玲珑小巧的山水盆景。
在滴珠山,滴珠崖是山上最大最奇的泉石之一。沿石径来到崖底,抬头望去,只见乱石错杂纵横,上耸如飞,下临欲坠,像是要向游人头上压来。在石间,恰似无数珍珠撒落,又如珠帘垂挂。
滴珠崖上刻有“悬壶滴漏”四个峭拔的大字,这是明代大学士解缙贬谪河州时,在滴珠崖游览时,忍不住挥毫写就的。滴珠崖的飞瀑跌落悬崖峭壁,形成“明镜”“东花”“月牙”三个清池。
现在的珠山新修了道路,建起了精舍小亭,坐在亭上看流泉飞瀑,碧树奇葩,大有清新舒畅之感。
在和政境内的山系中间,滴珠山只是一处并不显眼的以白垩岩形成的小石山,却因一道泉流让它远近闻名。
解大学士
除了在滴珠山留下的丹书石刻之外,解缙还写过一首名为《咏宁河》的七言绝句,所写的景象也没离开滴珠山的泉水:“宁河城头百丈涌,泻下通明五色虹。若到关头应驻马,下瓢一饮醉春风。”
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放弃了城高水低、供水困难的香子城,在离滴珠山不远的地方修建了宁河城,得到充足的水源。此时的解缙在江西吉水,还是个年仅6岁的孩童。
这位以编撰《永乐大典》闻名天下的明代著名学者,少年时代就才思敏捷,19岁就考中进士,令明太祖朱元璋啧啧称奇。然而,年少轻狂,他上了一道“万言书”批评朝政,被罢官8年之久。朱元璋将解缙之父召进京,说“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一句话,将22岁的解缙打发回家,一批就是10年的 “长 ”。
一种可能是朱元璋惜才,为磨砺解缙的人格意志,让年少得志的解缙暂时离开,以免过早地在险象环生的宦海里倾覆;另有一种可能是老皇上已经厌烦他在耳边的“聒噪”,别让他再上第二道万言书了。
十年之期未到,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就驾崩了,这时,离他的旨意尚差两年。如解缙回江西吉水老家,专心闭门著述,说不定其人生轨迹将重写。但一心仕途的解缙已经忘了朱元璋的叮嘱,他以吊唁先皇的名义重返京城。但是,新上台的建文帝对解缙印象一般,加之有人进谗言,说解缙“母丧未葬,父年九十,不当舍以行”。不孝在当时是很大的罪名,建文帝毫不犹豫地将解缙贬谪到河州去了。
在河州,这位大才子不免四处游历,寄情山水,挥毫作诗。
在他的墨宝和诗句里,实际上隐含着陇上泉城的秘密。
陇上泉城
中国最著名的泉城,当数山东济南,而甘肃也有一座泉城,就是和政县了。和政县总面积960平方公里,这是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它恰恰是中国国土总面积的万分之一。县城四面环山,自古以来就有“东依赤壁,西障太峙,北枕安远,南限松岩”的描述。
和政县的土地上几乎到处都有泉水,凡有村庄人家的地方都有清泉流淌,有的村庄甚至有泉三四处,种类大多属自流泉,也有泛眼泉。泉的名称众多。有按水量大小分的,叫大泉、尕泉;有的按水温分,叫凉水泉、热水泉;有的按泉眼数量称呼,如九眼泉;有的以流出形状命名,如珍珠泉;也有以居民姓氏为名的,如马家泉、张家泉。在方圆2.8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大大小小的清泉100多处。
和政的泉水,有从山涧泻下的飞泉,有从平地涌出的映月泉,有从石缝中漓出的“悬壶点漏”,还有喷泉等等。更奇特的是和政泉水还有预报天气的作用,和政“花儿”里唱的“月亮盘场是刮风哩,缸缸泉拉雾是下哩”,说的正是海拔3000多米高的葱花岭山腰的缸缸泉,由于这个泉的高度和位置的奇特,这里一有云雾就下雨,“缸泉雾雨”也成了和政八景之一。
离滴珠泉不远的原宁河城北角半坡之上,有名为“龙泉”的清泉。它由两眼自流泉、两眼泛眼泉组合而成,实地去看,不是我想象的依依杨柳下汩汩涌流的诗意模样,而是在水泥砌成的水池中,一道铁管从上方水泥墩中伸展出来,掬水而饮,却甘甜异常。
明代《茶笺》一书认为:“山泉为上,江水次之。”可见山泉水在古代典籍的记载中被奉为上等饮用水。山泉水多源出山岩壑谷,或潜埋地层深处,流出地面的泉水,经多次渗透过滤,一般是比较洁净清澈,悬浮杂质少,水的透明度高,受污染程度小,水质也比较稳定,所以有“泉从石出清宜洌”之说。
和政的泉水不但数量多而且水质清醇,除全县人民饮用外,这种泉水酿造的青稞酒、“禹王”“醉春风”“春”等酒闻名陇原,用它来调配成的“啤特果汁”畅销全国,纯净水清澈沁凉,天然清醇。用来沏茶,茶味清香;用它煮熟的羊肉,鲜嫩味长,醇香诱人;用它和面做成的各种面食使人馋涎欲滴。
和政泉多,除了它们特殊的地理构造以外,林茂草长是泉多的主要原因,和政是一个隆起在太子山怀抱里的台地,三面低中间高,和政山川植被覆盖好,处处绿草如茵,山山青岚叠翠,丰富的地下水被不透水的地层截断流出,形成了泉水,也造就了闻名遐迩的泉城。
小贴士
交通方式 从兰州出发自驾至和政县,全程高速,约110公里。
临近景点 松鸣岩、和政古生物化石博物馆。
特色 美食 手抓羊肉、啤特果等。
秦大河出生于哪里
出自北宋诗人唐庚的《栖禅暮归书所见》
雨在时时黑,春归处处青。
山深失小寺,湖尽得孤亭。
赏析
《栖禅暮归书所见》共有两首,这是第一首。唐庚和苏轼是同乡,身世遭遇也有些相似,人称“小东坡”。苏轼曾谪居惠州数年,唐庚因受知于张商英,张商英罢相后他也被贬惠州多年。这组就是他贬惠州期间所作。题中所说的“栖禅”,是惠州的一座山。诗写游栖禅山暮归时的所见景物。
这一首起句写岭南春天特有的气侯景象:刚下过一阵雨,天色明亮了一些;但旋即又阴云漠漠,在酝酿着另一阵雨。这变幻不定、时雨时停、时明时暗的天容和欲下未下的雨意,只用一个白描句子,便真切形象地表现出来。“在”字是个句眼,却显得自然浑成,不见着意的痕迹。
次句“春归处处青”,由天容写到野色。春回大地,处处一片青绿之色。“归”既可指归去,也可指归来,这里用后一义,传出喜悦之情;缀以“处处青”三字,欢欣之情更溢于言表。作者《春归》说:“东风定何物?所至辄苍然。”“所至”句亦即“春归处处青”的意思。不过《春归》诗强调春风的作用,该篇则泛言春归绿遍,暗示这种时下时停的春雨有滋润万物的作用。
第三句“山深失小寺”,正面点到栖禅山。句中“小寺”,即栖禅寺。题中说“暮归”,则栖禅寺在白天游览过程中已经去过,这里说“失小寺”,是暮归回望时,因为山峦重叠,暮霭朦胧,已不复见日间所游的小寺。山深,寺小,故用“失”字表达。这里透出了诗人对日间所历胜景的留恋,也隐约流露了一丝怅然若失的意绪。
末句“湖尽得孤亭”,与上一句相对。上句是回望所见,下句是前行所遇。湖,指惠州丰湖,在城西,栖禅山即在丰湖之上。诗人在暮归途中,信步走到丰湖尽头,忽然发现有一座孤亭,感到很喜悦。三四两句,一方面是恍然若失,一方面却是欣然而遇,这中间贯串着诗人的“暮归”行程。
这首诗由天气写到山容湖景。“暮归”是所写景物的贯串线索。诗在写法上偏于实写刻画,与唐代绝句多空灵蕴籍不同。诗中用对起对结格式,一句一景。表面上各自独立,不相连属,实际上所写景物不但为春日所共有,而且带有岭南地区春天晴雨变幻以及“暮归”这个特定时间的特征。因此,尽管各个画面之间没有明显的过渡与联系,但这些图景给读者总的感受是统一的。读者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岭南春归时烟腻水摇、草青山紫的美好春色,而且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此的喜悦之情。这种以刻画实境为主、一句一景、似离实合的写景手法,在杜甫入蜀后的不少绝句中可以遇到。
甘肃和政晴空降雪是怎样的现象?
秦大河
秦大河,1947年1月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
1965年秦大河从武威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10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和政县第一中学任教;18年调进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同年7月考取兰州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80年硕士毕业后返回冰川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1990年3月3日抵达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终点,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1992年获得兰州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2000年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2002年担任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8年任第11届全国政协人口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同年获得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是第二位获此奖的中国科学家;2009年担任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2011年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同年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2012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2013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同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2020年任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长期参与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评估报告的编写。
中文名:秦大河
国籍:中国
出生地:甘肃省兰州市
出生日期:1947年1月4日
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兰州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2008年获得国际气象组织奖
2013年获得沃尔沃环境奖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代表作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秦大河横穿南极日记》
政治面貌:中国***党员
发表论文数量:256篇(截至2019年7月)
人物经历
1947年1月4日,秦大河出生于甘肃省兰州市,原籍山东省泰安市,他出生时,父母住在傍依着黄河的王家庄。
1953年秋天,6岁开始上小学,小学阶段一共换了三所学校,一、二年级在兰州小西湖附近的西竞寺小学就读,三、四、五年级转到了兰州军区总医院附小(现西湖小学),六年级时因为他父亲所在的西北畜牧兽医学院改为甘肃农业大学,举家迁往武威黄羊镇,他便转学到了甘肃农业大学附小,一直到毕业。
1959年秋天,考入兰州回民中学(现兰州西北中学),因为家在武威,他第一次远离家庭住校上学。
1962年夏天,初中毕业后准备升高中,由于父母不在兰州,所以没能报考兰州地区的中学,而是考入武威黄羊镇的武威一中。
1965年8月,高中毕业后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
10年7月,大学本科毕业后前往甘肃省农宣队和政县分队工作了3个月,同年10月被分配到甘肃省和政县第一中学教数学(至18年4月),他是全校有名的严厉老师,最后几年他带高中三个班的数学,150本作业本都亲自批改,从不马虎。
14年,放暑回家路过兰州,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拜访施雅风、谢自楚。
18年5月,被调进了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同年7月,通过了研究生二试,考取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研究生,师从李吉均教授。
1980年10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后返回冰川所工作。
1983年,首次到南极考察。1987年,第二次到南极考察。
1989年7月,参加国际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科学考察,行程5986公里,中经南极点和“不可接近地区”,1990年3月3日抵达这次考察终点——苏联和平站,成为中国第一个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并集了800多个雪样,特别是集到南极洲“不可接近地区”内一套完整的珍贵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1991年1月,在兰州大学地理科学系,攻读博士学位。1992年12月,博士毕业。
1995年4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局长(至2000年11月)。
2000年11月,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党组书记(至2007年3月)。
2002年,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他成功组织了IPCC科学评估活动,大力支持和推荐发展中国家科学家和年轻科学家参与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2008年)。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4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与环境学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与环境学院)成立,秦大河兼任学院院长。
2004年8月,遵照温总理要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指示,根据云娜台风的特点及动向,中国气象局于2004年8月12日取紧急行动,时任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决定利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之后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段,亲自向广大民众播报云娜台风的登陆信息。这是中国气象局长首登屏幕播台风。
2007年,通过科技部基础研究司组织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可行性论证会,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正式成立,秦大河担任中心主任。
2008年3月,任第十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人口环境委员会副主任。9月连任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一工作组联合。10月28日,在人民大会堂,秦大河从世界气象组织别德里茨基手里接过五十三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是继中国气象学家叶笃正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中国科学家。
2009年5月,北京大学气候变化研究中心成立,秦大河担任中心主任。
2011年,当选为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5月,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至2016年6月)。
2012年7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团成员、学术与出版委主任。
2013年5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10月21日,获得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领域沃尔沃环境奖。
2017年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中国冰冻圈服务功能形成机理与综合区划研究”启动,秦大河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
2020年1月,出任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活动。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我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
秦大河在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研究方面成绩卓越并取得了大量创新性成果。他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他曾徒步6000公里横穿南极冰盖进行科考,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科研发现和创造性成果,首次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系统研究了南极冰盖雪层内环境记录,揭示了现代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发现了南极表层雪冰中NO3含量在极光卵区出现峰值的现象。
秦大河自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起全面参与报告编写工作,其中担任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的联合。IPCC第五次报告的第一部分“自然科学基础”已于9月发布。作为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他参与组织IPCC科学评估,推动了中国和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并大力推荐青年科学家尤其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参加到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中;作为世界气象组织的常任代表,他高度重视气象和水文之间的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气象事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进步。
2012年发布的IPCC关于极端气候评估特别报告,第一次从科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直被公众所质疑的理论:极端天气和气候现象在过去的50年里变得越来越频繁。这份报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明确指出了气候变化和阶段性极端天气之间的联系,比如越来越广泛的干旱和热浪气候,以及地区性的风暴和降水。沃尔沃环境奖评审委员会认为该报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该项工作在努力构建和传播有关人类活动影响了气候重要科学结论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从而为人类必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IPCC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
截至2017年,秦大河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项目;获得国家和省部委科技成果奖8项,其中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项,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四等奖各一项。
承担项目
成果奖励
截至2019年,秦大河独立和合作撰写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论文56篇,研究成果被国际冰川学界著名教科书《冰川物理学》和Nature等SCI刊物引用207次(他引102次)。
人才培养
秦大河带领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中国团队为本科生主讲通识课《气候变化科学概论》,该课程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兰州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开设。
2015年3月15日,全国政协委员秦大河做客新华网2015全国两会特别访谈时表示,凡是人类在社会发展当中有益的正面的经验,都要继承。西方社会在1750年工业化以来,走了两、三百年的道路,科普的科学技术和教育这个经验是逐渐积累起来的。中国是新兴国家,人口众多,而且发展相对较晚,在短短几十年内能发展成这个样子,实属不易。秦大河指出,按照当前,在2015年末的时候,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能达到5%,相当于上个世纪发达国家80年代的情况,还是要做大量的工作,继续努力。秦大河强调,提高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需要国家与个人的共同努力,他认为,从公民的角度来说,所有的知识分子、知识阶层都应该做工作,包括医务工作、科技工作者、教师,甚至科技干部,都应该参与进来。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秦大河的父亲秦和生是兽医教育家和兽医外科专家,在他出生前后,父亲辗转于陕西、甘肃、宁夏、北京等地,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所以,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带上了明显的地理色彩,他的哥哥名叫秦大山;他的姐姐名秦爱宁;他的妹妹名叫秦爱兰。
秦大河在武威一中上学时一位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女生叫周钦珂,引起了他的注意。全年级几次统考,周钦珂总是考得比他好,名次排在他前面。高中毕业后,周钦珂考取了兰州医学院,他考进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大学快毕业时,两人的关系才明确了。周钦珂看上了他的老实可靠。毕业后,他当时分到了省农村宣传队和政县分队,她也跟着到了和政县。11年,他被分配到和政县一中教书,钦珂分配到和政县医院工作,那一年,两人结婚。
人物评价
秦大河长期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多次参加、主持南极、北极、青藏高原和中国西部地区的科学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许多创新性成果。积极参与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科学评估活动。主持《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和《中国西部环境演变评估》研究,产生广泛影响,促进了中国与国际气候变化研究工作的不断进步,为推动全球变化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凝练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气象”的发展理念,为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创新思路。(中国科学院评)
沃尔沃环境奖颁给秦大河主要有3个原因,一是因为他是非常杰出的气候与冰川学家,世界闻名;二是他为中国的地理和气候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秦大河为联合国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出了重要贡献。(沃尔沃环境奖评委会威尔·斯泰芬接受人民网记者访时评)
晴空降雪:15年12月10日,甘肃省和政县连续降雪5天,夜间天气转晴后,观测到一次罕见的晴空降雪现象。其实是当降雪质点的形成层很薄,降雪质点的浓度又很小时,它们对光的散射与折射都很弱,雪好像降自“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