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中国历史上有过6月下雪吗

2.自然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

3.太姥山天气太姥山天气预报一周7天

4.相看泪眼无从寄,回首沧桑紫竹林.是什么意思?

5.此次北方旱情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哪些特点? 急急急....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6月下雪吗

天气预报1980年河南温度_1999年河南天气

在中国历史上有过6月下雪。

根据《福州日前突降“六月飞雪”,专家解释其神奇成因》报告,在2005年小暑后的第六天公历7月13日下午四点多,福州市区在狂风过后下雪一分钟,雪后下雹一分钟,雹后转成暴雨。

另外《石家庄的六月雪举市震惊!》也报道过在2001年小暑后第八天的公历5月30日,河北省灵寿县五岳寨在连日高温中忽然飞下一场漫天大雪,地上积雪一尺多厚。

扩展资料:

六月下雪最早出于战国时期,燕昭王姬平请齐国的邹衍等贤人来帮助治理国家,燕国的部分人对邹衍不满,在燕王面前进谗言,让邹衍蒙冤入狱,当时正值盛夏六月,天降大风雪。

燕王意识到邹衍的冤屈,就释放了他。后来民间将此情节演绎到《窦娥冤》中。800年前中国有一位叫做关汉卿的杂剧作家,他有一部《窦娥冤》流传至今。

大意是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受贿官府判斩刑。在窦娥被斩之后,血溅白绫,六月飞雪,三年大旱。

其实,在现实中确实有六月飞雪发生过。六月飞雪的产生,与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奇特的自然现象,也给人类带来极大的破坏。

百度百科—六月飞雪

自然驱动力因素影响下未来若干年气候环境的演变

10.2.1.1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8a大周期分析来看

地球历史上发生过4次大冰期——震旦纪大冰期、奥陶纪大冰期、石炭—二叠纪大冰期和第四纪大冰期,它们之间相隔2.3×108a左右,前3次大冰期的时间尺度均在n×108a,第四纪冰期目前仅2.6×106a,因此按着自然规律,完全有理由推断包括河南平原在内的全球气候环境未来的几千万年仍将属于这次大冰期。

10.2.1.2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5a周期分析来看

105a即米兰科维奇0.10Ma冰期与间冰期地球轨道驱动周期。

第四纪冰期由4个冰期和3个间冰期组成,它们之中每一期的时间尺度均为105a左右,就是最短的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也有数万年的历史,而冰后期,即现代间冰期至今仅104a。因此,也有理由认为包括河南平原在内的全球气候环境所处的现代间冰期尚未结束,冰后期仅仅是这一间冰期的一部分,它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10.2.1.3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4a周期分析来看

104a即米兰科维奇20~40ka冰期与间冰期地球轨道驱动周期。

迄今,末次间冰期历时5×104a左右,由3个暖期组成,每个暖期历时104a左右。冰后期的时间长短与它们相似,据前面所述冰芯分析,这次间冰期的气候状况与冰后期也十分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包括河南平原在内的北半球气候环境所处的目前的冰后期可能与末次间冰期中的一个暖期即间冰阶相当。换言之,它可能是现代间冰期中的一个间冰阶。由于这个间冰阶已历时104a左右,而且最温暖的大西洋期已经过去,则进一步可以认为这个间冰阶已近尾声,在未来的104a中,一个新的冰阶即将来临。

10.2.1.4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3a周期分析来看

冰后期已历时104a,期间气候发生过多次波动,每次的波动都在2500a左右。目前我们处于其中的亚大西洋期是一个相对凉湿的时期,这个时期已经历了近2700a,按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规律,此阶段应该结束了,气候将向暖的方向发展。

10.2.1.5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2a周期分析来看

102a即太阳活动80~90a的世纪周期。

就北半球而言,全新世晚期,第1,2,3次小冰期(表8.2)历时1ka,3次小冰期活动,每次持续200a左右。而从1620年开始的小冰期,持续了200a左右后,于18世纪初基本结束了。至20世纪,一个温暖的时期已持续200a左右了,那么未来200a,气候可能向相对冷凉的方向发展。

从河南平原及其周边区域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周期分析来看,近5ka气候变化中存在着上述102a尺度的波动:

公元前3000~前1000年(距今5000~3000a),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气温较高。

公元前1000~前770年,即周朝初年,江汉曾2次结冰(公元前903年和897年),而后大旱。

公元前770~前480年,春秋时期,鲁国冰房无冰,竹海繁茂,气候温暖。

公元前481~前222年,战国时代,气候更加温暖,比现在气温偏高。

公元前221至公元23年,秦汉时期,天气继续变暖。

24~289年,东汉、三国时代、温度比现在低1~2℃,以公元280~289年为最冷。

420~589年,南北朝时期,气温比现在约低2℃。

589~907年,隋唐时代,气候温暖。650年、669年、678年冬天,长安无冬雪。

907~960年,五代十国时期,物候不详。

960~1276年,宋代,气候转冷,特别是12世纪初,江浙荔枝曾2次全部冻死(1110年和1178年)。

1268~1292年,元初,气候短期变暖。

1309~1353年,太湖结冰,厚数尺。

1368~1644年,物候不详。

1470~1520年,气候寒冷,1493年我国东部沿海出现特大雪暴和强烈寒潮,降雪达5个多月,苏北沿海结冰,1513年洞庭湖封冻。

1550~1600年,气候温暖。

1620~1720年,气候严寒,特别是1650~1700年最冷,是最近600a来最寒冷时期。1653年淮河封冻,1655年北京冬季均温比现在低2℃,1670年东部沿海大雪20d,海水拥冰至岸,形成冰堤。

1720~1830年,气候温暖。

1840~1890年,气候极寒,1845年黄河、淮河结冰,长达40余日。

1890~1945年,气候温暖。

1945年至今,气候寒冷,1969年渤海海面出现几十年罕见的封冻现象。

上述气候变化和格陵兰冰心18O同位素曲线比较后发现,距今1700年以来两者的变化趋势几乎是平行的,102a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明显,只是在时间上稍有些差异,详见图7.4。

特别是在近600a的气候振荡中,有4次变冷和3次回暖(其中气候变冷段有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和1945年至今),102a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更是突出,详见图7.6。同时,由图7.6也可以清晰地看出,1945年后的未来102a时间周期内气候将向相对冷凉的方向发展。

华北平原北部地区历史时期气候演化与上述全新世晚期的气候变化基本一致。张春山等(1999)综合各方面的前人资料,归纳如下(图10.4):

距今5000~3000a,气候显著转暖,北京转入大西洋型气候,属仰韶-殷墟文化时代。

距今3000~2850a,周初,寒冷时期。

距今2000~1400a,东汉、三国、六朝,寒冷时期。

距今1400~1040a,隋唐,温暖时期。

距今1040~720a,五代、北宋、南宋,寒冷时期。

距今720~700a,元初,温暖时期。

距今700年至1999年,元、明、清、民国、新中国,寒冷时期。但该期中温度仍有明显的波动,有4个暖期和4次冷期。1300~1470年、1550~1600年、1720~1830年、1900~1950年系暖期;1470~1520年、1620~1720年、1840~1890年、1950~1999年系冷期。

图10.4 5000年来区域冷暖变化周期图

(据张春山等,1999)

上述冷暖气候的变化,张春山等分析发现具有如下的周期规律:

1)暖期越来越短,气温越来越低;相反,寒冷期越来越长,寒冷程度越来越强。在冷暖交替演化序列中存在着400~800a周期,每个周期中又可进一步划分出几个50a和100a的小周期,温度波动为1~2℃。例如,距今5000~3000a间,黄河流域有大象;距今2850~2000a间,象群北界向南迁移,移至淮河以南;距今1400a至现在,只出现在长江以南地区;在距今2000~1400a的寒冷期时,淮河结冰封冻(225年),距今1000~800a间的寒冷期时,太湖出现封冻(1111年),在最后一个寒冷期的1670年,长江几乎封冻。这些都表明气候向着寒冷的方向发展。

2)上述冷暖气候波动与西欧进行对比后看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1300年的2300a中,可以识别的周期是350~600a。1300年至现在的700a中,比较规则地分布着100a和200a左右的两种周期,以14世纪到15世纪上半叶为200a周期,15世纪下半叶到16世纪末为100a周期,17世纪初到19世纪上半叶为200a周期,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为100a周期。按照这一规律预测下去,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应进入200a周期。

张春山等依据海河流域近500a特旱、特涝年的次数,计算出每个世纪出现特旱、特涝年次数各占该世纪总次数的百分率(图10.5)。由图得出,从16世纪开始出现特旱、特涝年的百分率大小有持续2个世纪一转换的规律。也就是说,21世纪可能出现特旱年的百分率大于出现特涝年的百分率,表明气候向着干旱的方向发展。

图10.5 近500年各世纪特旱特涝年次数百分率分布图

(据张春山等,1999)

实线、虚线分别表示特涝、特旱年百分率

上述102a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规律表明,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的变冷及其干旱状况将持续到21世纪,包括河南平原区域气候将处于相对寒冷、干旱的阶段。

10.2.1.6 从气候环境演变的10a周期分析来看

10a周期即太阳活动11~22a的海尔周期。

从格陵兰冰心资料分析(见图7.5)来看,1900~1940年的温暖期之后,全球的气温在下降,这个结果也从冰岛和英国的气温记录中得到了证实,北半球年均气温的变化表明,从1939年以来,气温下降了大约6.6℃。这种下降的趋势目前并没有停止,未来的数十年内,包括河南平原在内的北半球气温还可能继续有所下降。

张春山等根据海河流域近500a(1470~1987年)旱涝等级史料作功率谱分析,超过95%置信限谱峰值对应的周期有2~3a,5~6a,10~11a,20~30a。这与大气环流的准2a周期,太阳黑子的11a周期及11a周期的2,3倍周期很相似。他们按照不同的周期分别预测了该地区未来气候的变化。从15个不重复的独立的外延温度序列,对未来50a各时段变冷的可能性比例及其所占百分比数进行了预测(表10.1)。由表看出,在未来50a内,该区气候变化的主导趋势是向着冷的方向发展。

表10.1 1990~2040年华北平原北部变冷可能性比例表

(据张春山等,1999)

太姥山天气太姥山天气预报一周7天

1、去太姥山玩穿什么好呢?2、苹果手机怎么添加不了太姥山镇天气3、太姥山几月份去最好4、福鼎太姥山未来三天天气如何?去太姥山玩穿什么好呢?

刚好路过就给你点小建议,如果需要太姥山的资料百度会告诉你的。太姥山全程玩下来需要大半天,爬山、钻洞、观景我玩过很多山,至于它的奇石是很值得一观。这里最近气温不很低,10-20摄氏度,穿旅游鞋就可以了,习惯雪地靴也行,拖鞋就不好走了。这时候到太姥山旅游正是当地特产上市的时候,四季柚和槟榔芋是相当不错的,就是有点笨重哈( ⊙ o ⊙ !

贴上一张有代表性的图图,先看看

苹果手机怎么添加不了太姥山镇天气

因为只能添加城市天气

苹果手机添加不了太姥山镇天气是正常的,因为只能添加城市天气,乡镇的是添加不了的。

太姥山几月份去最好

问题一:太姥山什么时候去最好太姥山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AAAA景区、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之一,为花岗岩峰林岩洞地貌,以“峰险、石奇、洞趣、雾幻、水玄”著称。景区还包括全国最美丽的十大岛屿嵛山岛,绝对是您休闲旅游、户外FB的理想地之一。峰险:四十五座山峰,高低错落,跌宕起伏,似彼此独立,却一脉相承,极富韵律,用“云横断壁千层险”概括太姥山峰林再也贴切不过。其中覆鼎峰、摩霄峰、龙珠岗、乌龙岗可登临,夫妻峰、九鲤峰、天柱峰、拨云峰等只可远观;石奇:三百六十处肖形石景,每一处都如抽象派大师的雕塑艺术品,或大刀阔斧,或精雕细刻,神形兼备,各具匠心,且移步换景,让人目不暇给,“太姥无俗石,各个似神工。随人意所识,万象在胸中”是其写照。推荐到景区广场观夫妻峰、十八罗汉朝山等,到迎仙台观仙人锯板、仙翁对弈、金锚扑鼠、龟蛇相会、蹲猴望海、郑王望台等,到一片瓦观太姥娘娘升天石景观群(金龟爬壁、金鸡报晓、八戒石、黑猫警长、福尔摩特等,到紫烟岭观九鲤朝天、二佛谈经、伤心石等洞趣:一百多处岩洞(多为裂隙洞、叠石洞隐藏峰林下面,使得太姥山成为一座中空的山,上攀“可上九天揽月”,下探“可下五洋捉鳖”,窄处只见一线天空,宽处可容千人聚会,险者危石悬顶,幽者深邃纡徊,游玩一遍如是一套“太姥健身操”。推荐一线天、葫芦洞、七星洞、南天门洞、通天洞、鸿雪洞等。雾幻:由于海面水平气流与山谷垂直气流交替作用,太姥山长年云雾缭绕,形成“云雾多变尽奇观”的景致,给山体平添几分空灵感和神秘感。主要观雾点为观雾岗、御风桥、紫烟岭。水玄:太姥山的水多隐于洞中,泉声在洞穴中激荡共鸣,忽而戛玉敲金,忽而低吟浅唱,忽而嘈嘈切切,忽而缠缠绵绵,也有水静静地蓄于峰前,倒影着山的伟岸挺拔身姿。推荐到葫芦洞听泉、滴水洞观水珠溅落、鸿雪洞品用丹井泡太姥山茶,到九鲤湖、龙潭湖观湖中中峰林倒影

问题二:去福建爬山最好的季节什么时候?如太姥山武夷山线路怎么去?预定景点门票怎么样?春天雨季不是很好玩可以等到4月左右!夏天比较好~武夷山有竹排可以坐夏天方便!太姥山夏天去也方便很多地方要钻洞的很多水滴夏天比较好玩~秋天嘛。。。深秋就算了初秋可以考虑~

现在宁德到南平地区很方便了自己开车的话有宁武高速走了~一路都是山洞哈哈!也可以考虑跟团现在都有互动!

问题三:七月份去福建太姥山穿什么?很热的,只要不是阴天。两年前七月份去的时候穿短袖,出汗很厉害。但是没在太姥山或附近找宿舍,直接去了鸳鸯溪和白水洋。强烈推荐如果你身材不算胖的话,一定要去爬太姥山的葫芦洞,记得带强光小手电,当地卖10块一把的手电很烂,我当时自己带了一把很有用。感觉太姥山最好玩的地方就是葫芦洞其他的大同小异吧,还有傍晚的时候看被绕在云里的太姥山也挺有趣。

问题四:太姥山看日出走哪条路上山合适?需要多少时间?最近网上流传;去旅游用谷歌搜“旅游预订导航”

问题五:去太姥山玩穿什么好呢?太姥山旅游主要以爬山为主!主景区没有,如果去太姥山周边景区,都是以玩水为主(例如:牛郎岗、九鲤溪、杨家溪、嵛山岛

衣着:穿运动休闲类的衣服和鞋子即可

特产:白茶、槟榔芋、美女、帅哥

天气:山中天气多变,多雾,选个多云转晴的天气去

门票:100元+15元

住宿:180元-260元不等

问题六:中国最历史悠久的旅游风景胜地有哪几处?几月份去最为合适?中国名胜古迹我国“世界遗产”项目名单截止到二00四年七月末,我国列入世界遗产项目已达33处。其中包括:一、文化自然双重遗产5处。1、泰山——1987年12月2、峨眉山、乐山大佛——1996年12月3、黄山——1990年12月4、武夷山——1999年12月5、青城山、都江堰——2000年11月二、文化遗产23处。1、长城——1987年12月2、故宫——1987年12月3、莫高窟——1987年12月4、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年12月5、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1987年12月6、避暑山庄——1994年12月7、孔府、孔庙、孔林——1994年12月8、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年12月9、布达拉宫——1994年12月10、苏州古典园林(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狮子林、沧浪亭、艺圃、耦园、退思园——1997年12月11、平遥古城——1997年12月12、丽江古城——1997年12月13、天坛——1998年11月14、颐和园——1998年12月15、大足石刻——1999年12月16、明、清皇家陵寝(十三陵、明显陵、明孝陵、清东陵、清西陵、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清原永陵1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年11月18、龙门石窟——2000年11月19、云岗石窟——2001年12月20、高句丽王城、王陵及墓葬(五女山城、国内城、丸都山城、12座王陵、26座贵族墓葬、好太王碑和将军坟1号陪冢——2004年7月1日21、澳门历史城区——2005年7月15日22.安阳殷墟——2006年7月13日三、自然遗产4处1、武陵源——1992年12月2、九寨沟——1992年12月3、黄龙——1992年12月4、三江并流——2003年12月5.四川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2006年7月12四、文化景观遗产1处1、庐山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一批2003年2月13日通过1、湖南张家界——小盆景大仙境2.江西庐山——文化内涵博大精深3、广东丹霞——景观奇风景美4、安徽黄山——无处不景无出景不美5、河南云台山——长崖险飞瀑绝6、黑龙江五大连池——地貌奇火山迷7、云南石林公园——地貌全类型多8、河南嵩山——天然地质博物馆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二批2005年2月11日通过9、浙江雁荡山——10、福建泰宁(金湖——11、内蒙古克斯克腾——12、四川兴文(石海、石林、溶洞——13、山东泰山我国列入世界地质公园名单(第二批2006年9月日通过14、河南伏牛山15、河南王屋山—黛眉山16、广东、海南岛湖光岩、海口石山火山群17、黑龙江镜泊湖18、北京、河北房山注: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遗产、人与生物圈一并纳***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的管理网络。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1——5批、177处北京:八达岭、十三陵、石花洞;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秦皇岛北戴河、野三坡、苍岩山、嶂石岩、西柏坡天柱山、崆山白云洞;天津:盘山;山西:五台山、恒山、黄河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辽宁:鞍山千山、鸭绿江、金石滩、兴城海滨、大连海滨——旅顺口、凤凰山、本溪水洞、青山沟、医巫闾山;黑龙江:镜泊湖、五大连池;吉林:松花湖、八大部——净月潭、仙景台、防川;江苏: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瘦西湖、三山;浙江:西湖、富春江——新安江、雁荡山、菩陀山、天台山、嵊泗列岛、楠溪江、莫干山、雪窦山、双龙洞、仙都、江......

问题七:穿裙子去太姥山合适吗太姥山旅游主要以爬山为主!主景区没有,如果去太姥山周边景区,都是以玩水为主(例如:牛郎岗、九鲤溪、杨家溪、嵛山岛

衣着:穿运动休闲类的衣服和鞋子即可

特产:白茶、槟榔芋、美女、帅哥

天气:山中天气多变,多雾,选个多云转晴的天气去

门票:100元+15元

住宿:180元-260元不等

问题八:请问这个季节去福鼎太姥山气温会不会很高?住宿大概多少钱?想要看日出云海住哪里比较合适?其实说热也不会。。钻山洞的时候是很凉快的,除了太阳直射的地方。而且整座山上到处都是树遮掩,如果太阳大的地方可以避开走,或者撑伞。云海就要山上看了。。山上的宾馆和招待所也就那样哦。具体价格不知道。应该不会太贵的。一两百左右

如果有条件可以去太姥山脚下的牛郎岗沙滩玩玩。看日出也不错~

问题九:去太姥山玩,周六下午5点到太姥山动车站,晚上住太姥山上,还想去吃海鲜,怎么排比较合适,火车站门口就有到景区的班车和到镇上车站的班车,为什么要住山上,如果要吃海鲜,应该到福鼎海鲜一条街吃的,周日晚上回去吗,那下午4点就要到达山下坐车了,住宿住镇上或者福鼎都可以,时间很充裕

福鼎太姥山未来三天天气如何?

福鼎15天天气预报日期天气预报气温风向风力4月03日星期日白天阵雨高温:17℃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阵雨低温:10℃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4日星期一白天阴高温:16℃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阴低温:10℃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5日星期二白天多云高温:18℃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8℃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6日星期三白天多云高温:20℃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13℃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7日星期四白天多云高温:25℃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小雨低温:11℃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8日星期五白天小雨高温:18℃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阴低温:9℃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09日星期六白天阴高温:16℃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阴低温:10℃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0日星期日白天多云高温:18℃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8℃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1日星期一白天多云高温:20℃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13℃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2日星期二白天多云高温:25℃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小雨低温:11℃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3日星期三白天小雨高温:18℃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阴低温:9℃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4日星期四白天阴高温:16℃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阴低温:10℃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5日星期五白天多云高温:18℃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8℃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6日星期六白天多云高温:20℃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多云低温:13℃无持续风向微风4月17日星期日白天多云高温:25℃无持续风向微风夜间小雨低温:11℃无持续风向微风福鼎15天天气预报-分享福鼎天气预报15天天气不是很好啊,个人觉得不太适合爬山

相看泪眼无从寄,回首沧桑紫竹林.是什么意思?

自己的相思,眼泪是没有办法寄给你的。回忆当初在紫竹林相遇。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生活。与你爱的人相视一笑,默默牵手走过,无须言语不用承诺。

系上围裙,走进厨房,为你爱的人煲一锅汤,风起的时候为她紧紧衣襟、理理乱发,有雨的日子,拿把伞为她撑起一片晴空。睡醒时,眼波流动间的体贴温柔、肌肤间的温暖,可以幸福一生!爱情是什么,爱情其实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是什么,爱情其实就是你渴时的一口水,倦时的一杯茶;委屈时一句嘘寒问暖的话,生气时的一点幽默一朵花。

爱情是什么?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心态。拾元的玫瑰、千元的钻石一样美丽一样可以有爱,一样可以成为彼此眼睛里的天堂。

爱情是什么?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责任。你知道什么肩膀可以靠,他知道只有在你的怀里他才能睡得着。

爱情是什么?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缘分。一根红线,两段相思,三生缘定。

爱情是什么?

爱情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相儒以沫,不离不弃,挽着你的手,风雨一起经受。岁月沧桑如白驹过隙,陈酿的爱像一杯酒就像一出戏。

爱情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经意间,温暖着你的手感动着你的心,春夏秋冬轮回间,一起慢慢变老。

什么是爱情?如天上的白云漂浮不定,如天上的星星时隐时现,你抓不住,却偏偏能看的清。

爱你的时候没有理由,分手的时候,却有一千个一万个借口。“爱情常常无视世俗,世俗却常常检验爱情”。

什么是爱情?是彩霞似锦的绚丽,是雁行如诗的诗意,是残月如钩的别离。

是雨中无助的哭泣,是“行也思君,坐也思君”的情绪,是飞蛾扑火后的狼籍。

什么是爱情?

也许一生的相伴,却从来没有爱过,也许一世的相思,黄土里依然是天各一方。

拥有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方知可贵,这可能是爱情的通病。

什么是爱情?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那是情人的权利,当身份改变为老婆时,这种待遇会慢慢失去。

爱情就是爱情,如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腐,结婚后犹如掉到地上,沾满尘埃。

什么是爱情?

以他的喜为喜,以他的忧为忧,你完全失去你自己。

爱的时候是疯子,否则怎么有:“问世间情为何物?值得人生死相许!”

什么是爱情?

那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人诗句都不过是诗人一时的心情

代表的是一种爱情。代表的是一种相思。

此次北方旱情反映了我国水资源的哪些特点? 急急急....

我国的干旱特点和防御

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东亚季风区,天气气候复杂,是世界上气候脆弱区之一,也是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气象灾害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次生灾害严重、经济损失大、造成人员伤亡多的特点。

干旱是我国最常见、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气候灾害,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干旱年份比例高达75%。据不完全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我国发生过较大的旱灾有1056次,平均每两年就发生一次大旱,如1928~1929年陕西大旱,全境940万人中受灾死亡达25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投入巨资兴修水利设施,扩大灌溉面积,大大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防御干旱灾害的能力。但受气候条件制约及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用水急剧增加,加上水环境恶化,可用水量减少,我国干旱发生频率仍然很高,受灾面积大,干旱灾害呈加重趋势。据统计,近50多年来,我国平均每年干旱受旱面积达到2217万公顷。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年均受旱面积上升至2711万公顷,严重干旱的2000年和2001年分别高达4054和3847万公顷。

一.我国干旱分布特征

1.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受降水的年际及周期波动的影响,干旱发生也存在着阶段性变化。1951年以来,我国干旱受灾面积呈现上升趋势,且逐年之间变化较大。20世纪50和60年代受旱面积小,70年代受旱面积较前两个年代增加了近1倍,80年代干旱受灾面积略有减少,但90年代以来又明显增多。近50多年中,受旱面积在3000万公顷以上的有13年,其中90年代以来就有6年。总体来说,我国受旱面积存在3个低值期和4个高值期。1951~1957年、1963~1970年、1982~1984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000万公顷以下;1959~1961年、1971~1981年、1986~1989,1999~2001年,每年受旱面积一般在2500万公顷以上。

2.我国的五个干旱中心

我国各地均可发生干旱,但发生频率和程度不同。由近50年资料统计表明,我国有五个明显的干旱中心:

(1)东北干旱区。该区干旱主要出现在4~8月的春、夏季节,春旱出现的概率为66%,夏旱的概率为50%。

(2)黄淮海干旱区(西北东部和华北)。该区降水较少,变率大,是我国最大的干旱区,干旱发生次数也居全国之首。作物生长期间的3~10月均可能出现干旱,少数年份局部地区还会出现春夏秋连旱,但以春旱为主,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春旱发生。

(3)长江流域地区。该区3~11月均可出现干旱,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以7~9月出现干旱的机会最多,伏旱危害最大。

(4)华南地区。该区一年四季均可出现干旱,但由于华南地区雨季来得早,夏秋季常有台风降水,故干旱主要出现在秋末和冬季及前春。多数年份干旱时间为3~4个月,最长达7~8个月。

(5)西南地区。该区干旱范围较小,干旱一般从上一年的10月或11月开始,到下一年的4月或5月,个别年份的局部地区持续到6月份,但干旱主要出现在冬春季节。

二.干旱的影响

干旱是一种气候灾害,它是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干旱导致土壤缺水,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并造成减产;其次,造成水资源不足,人畜饮水困难,城市供水紧张,城市发展受到制约;长期干旱还会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干旱可分为土壤干旱和大气干旱,如两者同时发生,则危害更为严重。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历史上发生的每一次大旱都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近百年来我国相继出现了1900,1928~1929,1934,1956~1961,1972,1978和1999~2001年等大旱年。1959~1961年三年连旱,灾害影响10~15省(区、市),平均受旱面积3659万公顷,成灾1533万公顷,减产粮食611.5亿公斤。

干旱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社会公共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存环境。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干旱造成的损失绝对值呈明显增大的趋势。2000年,我国出现全国性干旱,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2~7月的春夏大旱,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华北、西北东部旱期长达半年之久。2000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其中绝收800万公顷,因旱灾损失粮食近600亿公斤,经济作物损失510亿元,其影响超过了1959~1961年3年自然灾害。

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干旱缺水每年造成上百万人饮水困难,2001年2~5月北方地区发生的严重的干旱,不仅造成2200多万公顷农田受旱,还造成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干旱尤其是连年干旱,不仅给农业生产带来最明显、最直接的危害,造成农业粮食欠收,还会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产生深远的不利影响。黄河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频繁断流,最严重的1997年,受大旱影响黄河下游的利津水文站全年断流时间长达226天,最长断流河段超过700公里。黄河断流,对流域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水资源匮乏,工业生产和生活用水严重不足,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盐碱化,进一步导致沙尘暴活动加剧,森林覆盖率持续降低、草原退化日趋严重等。由于水资源缺乏,过量开采地下水,还导致地面沉降。

三.近10多年重旱个例

1992年黄淮海严重夏旱。199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黄淮海地区大部持续少雨,总降水量一般只有20~5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黄河和淮河下游的部分河段一度断流。山东、河南、河北、山西、江苏北部、安徽北部等地发生较重夏旱,受旱面积达1300多万公顷。

1994年江淮及四川盆地严重伏旱。1994年江淮地区6月下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只有100~200毫米,四川盆地大部及陕南、关中、陇东、陇南等地7月中旬至8月中旬降水量仅50~100毫米,均比常年同期偏少5~8成,发生不同程度的伏旱。其中,安徽、江苏两省的伏旱是建国以来最重的,陕西、四川、河南等省的伏旱也是严重的年份之一。

1997年北方地区严重夏旱。1997年夏季北方大部出现持续少雨高温天气,降水量一般为150~300毫米,偏少2~4成,其中华北、西北的部分地区偏少达5~7成,受旱面积达2000多万公顷,其中重旱900多万公顷,发生了建国以来少见的严重夏旱。

2000年北方大范围春夏干旱。2000年2~7月,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少,加之气温比同期偏高,风沙天气频繁,导致大范围的春旱发生。入夏后,华北大部、西北东部等地仍然少雨,加上持续高温,出现春夏连旱。2000年全国受旱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旱情严重。受旱范围广、旱情严重的有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山西、河北、天津、山东、甘肃、陕西、安徽、湖北、宁夏等省市区。这一年全国受旱面积高达4054万公顷,为建国以来之最。

2001年北方春夏干旱。2001年2月至6月上旬,长江以北大部地区降水异常偏少,气温普遍偏高,蒸发量大,农田失墒迅速,发生了大范围持续性的干旱,其中山西、山东、河南、辽宁、河北等省的旱情尤为严重。这是北方地区继1997,1999,2000年少雨大旱之后,又一次发生大范围严重干旱。由于连年干旱缺雨,水利工程蓄水不足,地下水未得到明显补充,导致水资源短缺的状况日趋严重。

2004年华南和长江中下游大范围严重秋旱。2004年入秋以后,南方大部降水持续偏少,9~10月广东、广西、海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7省(区)平均降水量仅有98毫米,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小值。11月初,旱区扩展至几乎整个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其中广西、广东大部、海南、福建西南部、湖南南部、湖北东部、江西大部、苏皖中南部、浙江北部等地达到重旱标准,部分地区达到特重旱标准,农作物受旱面积达510多万公顷,900多万人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达60多亿元。

四.干旱防御及对策

根据干旱规律,优化农业结构。农业对干旱最为敏感,受干旱影响最大也最直接。合理安排农、牧产业结构,可以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年降水量400~500毫米以下地区,以牧业为主农林业为辅。比如,年降水量550毫米以上地区,应合理选用作物品种,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趋利避害。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合理灌溉,科学用水,实施集水节灌农业。

改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还草与还湖工作,以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减轻干旱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