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春后天气就转暖了吗
2.立春后的天气情况
3.立春了天气就不冷了吗?
4.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5.由于我国今年受拉尼娜气候影响,所以今年冬天的气温会更冷,你相信吗?
6.立春了天气就会变暖吗?
立春后天气就转暖了吗
立春后天气不会转暖。
立春后,天气是并没有马上转暖的,寒冷还是主流,期间可能会出现几次回暖的现象但是其还不是最终的回暖时间。二十四节气认为,到 “惊蛰” 前后结束了冬天。
大约公历 3 月初冬季结束。大概到了惊蛰就不会回冷,公历上,也就是三月初,所以在立春后,每个家庭不要以为阳光正好,气温回升快,就随时增减衣物,要注意保暖。“立春”过后,冷暖空气的交汇和相持容易产生低温阴雨天气。“春寒料峭”指的就是这时的天气了。
所以总体上尽管是气温回升,但冷暖变化明显,雨水增多,气候的变化无常、忽冷忽热,容易引发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应注意及时添减衣物,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就气象学而言,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才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春天来临。
立春是什么时候
二十四节气是世界上“最阳历”的阳历。它完全直接按照太阳运行(其实是地球公转运行)规律制定的。直观上看就是每个节气与定点太阳高度一一对应。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就是每个节气都对应地球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一个精确点。
所以你在一个地方看立春正午的太阳高度每年都是一样的;日出日落时间也是一样的。地球也是每年立春经过公转轨道上的这个点,这个就叫做立春点。
立春后的天气情况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四立”,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立”即开始的意思。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夏至、冬至——合称“二至”,表示天文上夏天、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雨连连冬至雪纷纷
春分、秋分——合称“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分”即平分的意思。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公历每年的2月18日前后为雨水。
惊蛰——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3月5日左右为惊蛰。
清明——含有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明洁、逐渐转暖、草木繁茂之意。公历每年大约4月5日为清明。
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大约每年公历5月21日这天为小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最热,大暑才是最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10月23日。
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小寒、大寒——天气进一步变冷,小寒还未达最冷,大寒为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公历1月5日和该月的20日左右为小、大寒。
立春了天气就不冷了吗?
立春后天气还会冷。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春的意思是温暖天气的到来,但根据实际的天气情况来看,在立春节气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并不会立刻变得暖和起来,而是要再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后才会暖和。立春后天气还会冷。时至立春,在我国,北回归线及其以南一带,阳和起蛰、品物皆春,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天气转暖,容易产生春困现象,驾驶人在出车前应保持充足睡眠;在行车时要集中注意力,可打开车窗保持空气流通并开启车内收音机,避免疲劳驾驶。
2、春季出游增多,请勿乘坐私揽客源的旅游客车,为保护广大乘客及自身安全,对驾驶人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及接打手机等危害安全的交通违法行为要及时制止和举报。
3、扬尘天气容易造成驾驶人视线不清,出行时请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在周围环境能见度较低时,应视情开启车辆大灯、雾灯及应急灯,降低车速,避免强行超车。
百度百科-立春
人民网-立春后为什么还会下“冻雨”
二十四节气中哪些农作物分别适宜在哪些气节播种?
立春:(2.4)
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连续5天的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22℃为春天,根据这一标准,浙北春天一般始于4月初。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春季也提早来到。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多样,对于春天的始日,各地相差甚大,华南各地入春最早。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3~4℃,降雨量20~30毫米国。麦田清沟沥水防渍。油菜追肥,排水,中耕除草,重施迎苔肥。
雨水:(2.19)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湿度增大,江南一带,雨日和雨量都有明显增加,确也名符其实。但是初春的天气乍暖还寒,变化无常。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5~7℃,降水量30~40毫米。其时大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看苗施肥,清沟排水,加强油菜的田间管理。
惊蛰:(3.5)
天气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沪);惊蛰闻雷声,全月雨轰轰(浙、鲁);惊蛰滴几点,九九倒回转(甘)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9℃,降水量30~40毫米。麦田要加强肥水管理,看墒(土壤有效水含量的经验判断方法俗称田间验墒,将土壤墒情分为5种类型,即汪水、黑墒、黄墒、潮干土和干土)、看苗、看天浇灌拔节肥、拔节水。
油菜施苔肥。早稻准备育秧,植树造林。
春分:(3.20/3.21)
日光直射在赤道上,全球昼夜时间几乎等长。
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8~12℃,降水量40~60毫米。
长江两岸自南到北,早稻先后浸种催芽,开始塑料薄膜育秧(防寒潮),抓冷尾暖头抢睛播种。继续管好小麦、油菜和做好植树造林,改善、保护生态环境产,调节气候。
清明:(4.5)
我国黄河流域冰雪融化,草木繁茂,自然界空气清新明洁,宜于踏青。从气候上分析,气温进一步回升,如受暖气团控制,遇上暖好天气,江、浙、沪、皖最高气温可升至25℃以上,当遭到较强冷空气影响时,最低气温可降到5‘、1以下,因此,乍暖还寒仍是这个节气的主要特征。
从降雨来看,本节气内点雨未下有之,节气平均雨量60~70毫米。平均气温可达12~15℃。大江南北都进入了农忙季节,早、中稻先后播种,小麦拔节,油菜扬花,田间管理不能放松。玉米花生播种。
谷雨:(4.20)
清明过后,雨水增多,有利谷物生长,但是,有的年份此时滴水不下,甚至从清明到立夏一直不下雨,出现春旱,这对农业生产影响是很大的。
越冬作物需要雨水以利返青拔节;春播作物播种后需要雨水才能保证出苗率高。一般本节气降雨量为70~80毫米,日平均气温14~18℃。此时,正是农村准备割麦、插秧、种棉的大忙季节。
立夏:(5.5)
暮春方去,新暑初回,万物生长,欣欣向荣。但根据气象学划分,候温(5日为一候)高于22℃时为夏季的标准对照。此时,只有以南真正进入夏季。
有的地区四季不明显,如黑龙江省的爱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根本没有夏季。立夏节气所反映的夏季开始主要是指黄河以南地区。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9~22℃,节气降雨量为90~110毫米。春花作物进入黄熟阶段,要及时抢晴收割。立夏过后浙江将进入雨季,梅雨汛期开始,要做好防汛准备。
小满:(5.20)
“小满”是指黄河流域麦类作物籽粒开始饱满还未成熟,所以称小满。但是浙江此时春花作物籽粒已饱满成熟,农村一派丰收繁忙景象。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在20~23℃,节气降雨量为50~70毫米,与前后节气相比降雨稍偏少。但华南地区却先后进入雨季。
大江南北夏熟作物先后成熟,抢晴收割。北方地区需加强麦田后期管理。春玉米、高粱、中耕、除草、培土尤其重要。
芒种:(6.5)
芒是谷实尖端的细毛;小麦、大麦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紧张的夏收开始了,同时又是夏种比较繁忙的季节,所以芒种又称“忙种”。
民间还流传着“春争日,夏争时”,“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麦熟一晌,龙口夺粮”。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3~25℃,节气降雨量为50~90毫米。
要抓紧早稻培育管理,及时耘田、烤田提高土温,注意防治病虫害。适时播种晚稻。
夏至:(6.22)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全年白天最长。
北京白天有18小时。往后,白天开始慢慢变短。但此时不是最热的时间,我国南北温度相差很小,不过10℃。多数年份降雨量100超过毫米,日平均气温24~28℃。
要不失时机加强夏季田间管理,及时清除杂草,防治病虫害。
小暑(7.7)
“小暑不算热,热在数伏天”。7月是全年夏季风最强盛的时期,副热带高压笼罩江南,正常的情况是高温少雨为主要特色。
日平均气温28~31℃,降雨量减少,一般60~80毫米。
小暑面临着梅汛和干旱的转折期,各地在抓好防汛的同时,要及时掌握气象预报信息,加强蓄水防旱,力求做到防汛、抗旱两不误。
大暑:(7.22)
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炎炎盛暑,这个节气对全国都适用。从降雨量来看,北方雨季已经到来,降雨量增多。长江流域梅雨结束,伏旱抬头,晴热少雨。
在华南此时东南季风带来南海上空的水汽,降雨量仍比较多,本节气浙北降雨量20~50毫米。日平均气温27~31℃,是全年最高的时段。喜温作物,行长速度之快达到了顶峰。水肥田间管理一定要加强。晚稻插秧应抢在立秋之前。
立秋:(8.7)
黄河流域真正的秋天要比立秋晚一个半月左右,长江流域要推迟一个半月到两个月。江南仍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大地上积蓄的热量,一时尚不能散尽,所以还有秋老虎的暑热。雨少年份常有伏旱出现。
日平均气温29~27℃,开始呈下降,雨量80~100毫米且分布不均匀。对晚稻要中耕除草,发生旱象要灌溉。秋播要抓紧。棉花摘顶,促进秋桃(棉)发育。
处暑:(8.23)
江南有些地方仍炎热不减,故有“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之说,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27℃;
冷暖空气又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相遇,进入秋雨期,选题为80~120毫米。这时晚稻正处于生长关键时期。
白露:(9.7)
全国各地气温下降加快,天气转凉爽,“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随着季风转换,日照渐短,强度变弱,冷空气开始向南活动,全国大部分地区秋高气爽,连我国西南地区日平均气温也降到22℃以下,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1~24,降雨量70~90毫米。
棉花分批采摘,秋玉米等作物加强后期的田间管理。
秋分:(9.23)
太阳直射点又回到赤道上,全球昼夜平分。从气候学的角度分析,秋分以后,北方冷空气活动日趋活跃,有时一场西北风便可吹尽夏暑迎来秋凉。
按常年规律,江、浙、沪的入秋期在9月底至10月初。我国东北、新疆等地多半在8月中下旬入秋,黄河下游地区9月中旬入秋,华南大地10月底到11月都会有秋凉的感觉。
继续抓好晚稻田间管理。棉花选种收花。冬小麦、油菜做好播种前的准备。
寒露:(10.8)
此时,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冷的高气压控制,雨季结束,经常晴空万里,日暖夜凉,日温差大,有利晚稻结实。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6~19℃,降雨量继续减少,约15~30毫米。寒露节气是长江流域直播油菜适宜期,江北地区开始播种冬小麦。
霜降:(10.23)
从黄河流域看,初霜一般出现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气非常吻合,全国各地的初霜日南北相差很大,如东北的长春,在秋分时就有了初霜,而南方的广州,通常霜是罕见的,即使有,到冬至才见初霜。
此时,长江中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4~16℃,降雨量20~30毫米。要加强油菜、田园蔬菜的培育管理。森林防火的资金积累工作也要尽早落实。
立冬:(11.7)
黄河中下游开始结冰的日期是11月1~11日,与立冬是一致的,但在长江流域,真正的冬季要比立冬迟半个月左右;
而青藏高原上是“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在广州至南宁北回归线附近冬无几日;海南省长夏无冬。
所以立冬这个节气不适用于全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0~13℃,降雨量20~40毫米。搞好晚稻的收晒。做好冬小麦播种的扫尾工作。
小雪:(11.22)
由于北方冷空气热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
黄河流域在小雪节气,一般开始下雪。就全国而言,长江流域平均情况2月中下旬降雪;东北地区的初雪要提前到11月初以前;在福州、柳州、百色以南,是终年不见雪的。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7~10℃,降(雨)雪量10~20毫米。做好牲畜保暖越冬工作。
大雪:(12.7)
此时,地上有了积雪,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地12月的积雪日数比11月要多一倍,甚至多四倍。
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下降到5~8℃,降雪(雨)量10~20毫米。要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冬至:(12.22)
阳光直射南回归线附近,北半球白天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背移,白昼渐长。“过了冬长一针,过了年长一线”。
此时,北方冷空气强盛,标志着寒冬将至,最冷的时节来临。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2~5℃,降雪(雨)量10~30毫米。加强冬小麦、油菜等春花作物的田间管理。
小寒:(1.6)
气候变化除了其自身周期性的变化外,人类活动的深度、广度、力度以及大气环流异常、火山喷发尘烟等诸多因素,影响了气候固有的周期化变化规律。
致使过去连续出现14年的暖冬现象。本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江北0℃以下。降雪(雨)量10~30毫米。
大寒:(1.21)
此时在“数九寒天”,实为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再往后便是“水暖三分”的立春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日平均气温1~3℃,降雪(雨)量10~30毫米。
主要农事活动:积肥、造肥,冬修水利扫尾,开始绿化植树,清理改造鱼塘。
农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即:立春、 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代先贤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农历二十四节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中国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2006年5月20日,中国农业博物馆申报的的农历二十四节气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4节气按照所反应的现象不同可划分为以下3类:
第一类是反映季节的。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表明季节,划分一年为四季的。
二分、二至是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因为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所以适用于中国全部地区。四立便不尽然。
尽管也从天文上反映季节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的季风性和大陆性都极为显著,各地气候悬殊,因此各地四季开始日期和其持续时间并不相同,有些地区四季分明,有些地区不甚明显,甚至某一整个季节都不出现。
例如黑龙江省瑷珲以北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带便没有夏季。青藏高原上流传着:“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华南福州以南没有冬季,有些地区几乎全年都是夏季,真是“草经冬不枯,花非春亦放”,“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云贵等高原又是一番景象,冬短而无夏,昆明就有“四季如春”之称。所以四立虽是从天文上划分得来,却有很强的地区性,它不能适应于全国。
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
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
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最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第三类是反映物候现象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的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向天地万物通报春回大地的信息。
扩展资料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等。
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个节气;
象征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
反映降水量的则是: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七个节气;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命名的讲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仍在隆冬。
“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相等。
节气意义:
二十四节气中的一部分节气已逐步成为大众欢庆节日,并与民俗相结合,发展为带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节日文化。例如冬至节,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吃羊肉等习俗。至今,我国台湾地区依旧保存着冬至时节用九层糕祭祀祖先的传统,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的“根”。
最后,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是顺应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工程。农历二十四节气,是流淌数千年的黄河农耕文明的印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沉淀,也是人类天文与农耕技术的空前重大成就,更是人类尊重自然走向自由的里程碑。
它理应跨出国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古代创造以及丰富多样的民间文化和艺术,为世界文明注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
早在2006年5月,农历二十四节气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这是一件顺天理、应地气的工程。我们期待二十四节气申请世界“非遗”早日成功,期待东方智慧之花的再次绽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下称“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于2016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会议中心召开。
11月30日下午委员会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气规律:
人们一般都通过黄道日历得知准确的节气时间,还有一种节气日期速算法:
通式寿星公式——[Y×D+C]-L
Y=年代数、D=0.2422、L=闰年数、C取决于节气和年份。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您知道前一年的某一节气准确时间,可以通过一首歌谣轻易算出,之后的年份就是该节气的时间,节气的规律歌诀如下:
立春五日三时头惊蛰倒退三时首
一时一刻清时节立夏九时三刻收
芒种两日退一时小暑三日五时求
五日退三立秋节白露六日退一周
寒露六日加六时立冬六日七时游
大雪六日四时到小寒五日九时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农历二十四节气
由于我国今年受拉尼娜气候影响,所以今年冬天的气温会更冷,你相信吗?
由于我国今年受拉尼娜气候影响,所以今年冬天的气温会更冷,你相信吗?今年的冬天会不会是大量的报导说的,是一个极起寒冷的冬天,今年的冬天天气走势到底会是什么现象呢?请看我有理有椐的说法。去年就一直大量报导说,受拉尼娜天气影响,冬天是极起寒冷六十年未遇最寒冷的一个冬天,结果是去年的冬天是一个暖冬。虽然是拉尼娜仍然还在太平洋上存在,今年的冬天会不会造成是有的报导说的是一个极起寒冷的冬天呢?。
作为造成冬天寒冷的条件,当然是于太平洋上的拉尼娜气象有关,但是拉尼娜它也是受地面温湿度的影响下,才是会造成冬天是不是寒冷的主要条件和因素,如果是光有冷空气的侵袭,地面无有大量的水份湿度,地面就不会造成结冻结和结冰,也就不会造成长时间的寒冷,冷空气过去以后,地面没有结冰气温就会迅速的回升,就不会出现冬天的寒冷,民间不是有句谚语吗?“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冬天冷不冷就是这种原因道理造成的。
因为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现在完全处于干旱的大环境中,干旱地面土壤缺少湿度水份,才是造成地表层气温较高的主要因素,地表层气温较高,在冷空气寒流到来以后,只是会在空气中形成寒冷的气流,由于地表层缺乏水份气温较高,寒冷气流就不会对地表层造成寒冷的影响,地表面就不会形成结冻结冰,地表面不会结冻结冰,也就不会出现冬天的寒冷。如果是地表层水份充足湿度大,当强冷空气到来以后,就会使地表面的水份结冰结冻,由于地表面的长期结冻结冰,地表面的结冰就象是地层储存的一层冰块,才是造成冬天寒冷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五六十年代的冬天非常的寒冷,就是那时候地表层水份充足,到处都会有河沟的水在流动,地下水位离地面也就是一两米,就会在冷空气到来以后,冬天就会造成长期的结冰,才是造成五六十年代的冬天非常的寒冷的原因。
记得非常的清楚就是在2008年,是农历十月初一由于冷热空气的交换影响下,我地开始下的是中到大雨,随着寒流的加强就下起了一场大雪,结果形成了地表层上结冰结冰了,作为刚刚立冬是根本不应该出现那么寒冷的天气,结果出现了,我地有好多树木都冻死了。结果那一年的冬天出现了长时间的寒冷天气过程,人们不会忘记那一年公路铁路被积雪封闭,造成的远输困难吧?那一年才是真正的寒冷的冬天。
今年我们的气象专家们,也推翻了今年的冬天是一个寒冷冬天的说法,今年的冬天会是一个冷暖气流频繁交换的冬天,寒冷空气会不断的出现,冷空气过去以后,气温还会迅游回升天气变暖,下面紧接着又是寒冷空气的到来,今年的冬天就是这样的天气走势。
因为我一生六十年的养蜂过程,每年都会做气象走势记录,就是根据一年当中的降雨量来推测这一年的气温走势的,基本上参考价值还是比较高的,因为是现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是干旱天气情况,就是现在我们大平原的河南省,现在好多的地方也是处于半干旱地表层缺墒的情况下,所以我认为今年的冬天不会出现寒冷的冬天,但是冷空气还是会频繁出现的过程,也不会是今年的冬天完全就是暖冬,是冷暖不断交换的天气过程,这才是今年冬天的天气变化走势情况。
立春了天气就会变暖吗?
立春了天气不一定会变暖。
立春到了不一定意味着天气就开始变暖了,因为立春节气是表示春季的开始,而春季开始后天气会有变暖和的迹象,但是过了立春还会有倒春寒天气,一般要过了数九寒天之后,天气才会逐渐开始暖和起来,而立春到来的时候还是六九时期,后面还有七九、八九、九九等等。?
历史渊源:
立春,为廿四节气之首,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等。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
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廿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我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