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2.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人口密度多少

3.青海省海西洲是地市级还是县级?

4.你去过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这个地方没?

青海海西气候_青海省海西州月平均气温

海西目录[隐藏]

海西州

历史概况

自然地理

行政区划

民族概况

矿产

自然景观

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

“十五”发展目标

经济布局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

海西概况 海西州

历史概况

自然地理

行政区划

民族概况

矿产

自然景观

基础设施

经济发展“十五”发展目标经济布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海西概况

[编辑本段]海西州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临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更因扼内地进出西藏之咽喉,在稳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编辑本段]历史概况

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作为“丝绸之路”辅道,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和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文化遗址,是海西悠久历史和先民优秀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编辑本段]自然地理

海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海西州总人口36.91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分别是2.47万和4.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平均每方公里1.16人。

[编辑本段]矿产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全州共有草原1.6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06亿亩;宜农土地553万亩,发展农牧业潜力较大。绿洲农业耕地72万亩,盛产小麦、油菜和优质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柴达木枸杞、山羊绒享誉海内外。

[编辑本段]自然景观

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长江原头、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万丈盐桥、道教圣地昆仑山、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唐代吐蕃墓葬群、都兰国际场等闻名遐迩,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向往。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已经建成的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正在建设的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全州逐步纳入了西北大电网的覆盖范围。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兰西拉和青新光缆贯穿州境,通讯实现自动化,并形成统一的本地电话网,城镇地区全部开通无线寻呼、移动通信业务。

[编辑本段]经济发展

随着优势的开发,海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青海盐业有限公司、滩涧山金矿和内蒙古西联化工公司德令哈纯碱厂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海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青海钾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重点项目正在实施。农村牧区水利、“四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格尔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部工矿区和东部绿洲农业区的城镇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城镇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工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海西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34.7亿元,第三产业1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万元;海西州一般财政收入6.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2.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8%。人口自然增长率12.51‰。州、市(县)、乡、村卫生医疗和防疫网络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编辑本段]“十五”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达到107 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以上。

4、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编辑本段]经济布局

1、东部经济区:以德令哈市为龙头,依托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盐化工业、建材业、中藏药加工以及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培育发展德令哈——乌兰——天峻和都兰经济带,德令哈——乌兰——天峻经济带,以培育和发展制盐业、盐化工、煤炭建材为主,同时发展绒山羊、藏系羊养殖与加工和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都兰经济带重点发展农牧业综合开发和肉食品加工业,实施香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有色金属、石墨、硅灰石等。

2、西部经济区:以格尔木市为龙头,重点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建材工业、煤炭工业、旅游业和商贸物资流通业。利用地区优势,培育发展格尔木——柴旦经济带,依靠自身优势,积极支持青海油田、盐湖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和格尔木农场,推动龙头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煤炭和建材工业,同时开发宝玉石、矿泉水、温泉等。冷湖——茫崖经济带,依托,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开发芒硝、天青石等。

[编辑本段]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编辑本段]海西概况

“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预计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肩任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历史使命的特殊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截止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以及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共计23市。

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2004年8月福建省委七届七次全会批准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试行)》,2005年1月福建省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作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决定》,省第八次党代会对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内涵、意义和总体部署,进一步统一了全省人民的思想与行动,凝聚了全省人民的智慧与热情,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成果来之不易,充分反映了福建人民服务全国发展大局、服务祖国统一大业的强烈责任意识,充分展示了福建人民应对风险的气势、攻坚克难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和服务全局的合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福建卢展工认为,建设海峡西区展示了祖国大陆对台湾的最大的努力和最大的诚意。海峡西岸经济区不仅会促进周边的浙江、广东等东部地区发展,从全国布局来看,对中部崛起和西部开发也有拉动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这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

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东临本省海北、海南藏族自治州,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更因扼内地进出西藏之咽喉,在稳藏援藏方面作用突出,是巩固祖国西南边防的后勤保障基地,战略地位重要。 海西古为西羌地,东晋后期、隋和唐时,先后为吐谷浑和吐蕃所控制。明初东蒙古诸部进入,明末为西蒙古和硕特部所统治。作为“丝绸之路”辅道,这里曾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都兰热水吐蕃古墓群和诺木洪塔里他里哈文化遗址,是海西悠久历史和先民优秀文化的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然地理 海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2.58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5.17%。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达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行政区划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民族概况 海西州总人口36.91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 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体民族,人口分别是2.47万和4.11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7%和11.1%。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平均每方公里1.16人。  矿产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全州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57种,矿产地281处,其中大型矿床72处,中型矿床61处。矿产的潜在经济价值约15万亿元,占全省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90.78%。主要矿产有石油、天然气、煤、原盐、钾、硼、锂、镁、锶、溴、碘、芒硝、自然硫、铬、铅锌、金、银、石棉、石灰岩等,其中原盐、钾、镁、锂、锶、石棉、芒硝等矿藏储量居全国首位,溴、硼等储量居第二位。矿产具有储量大、品位高、类型全、分布集中、组合好等特点。全州共有草原1.67亿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06亿亩;宜农土地553万亩,发展农牧业潜力较大。绿洲农业耕地72万亩,盛产小麦、油菜和优质牛羊肉等农畜产品。柴达木枸杞、山羊绒享誉海内外。  自然景观 世界屋脊和深居内陆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海西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长江原头、雅丹地貌、茫茫戈壁、海市蜃楼、千年冰川、万丈盐桥、道教圣地昆仑山、西王母瑶池、二郎神洞、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唐代吐蕃墓葬群、都兰国际场等闻名遐迩,引起世人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向往。  基础设施 已经建成的龙羊峡至乌兰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正在建设的乌兰至格尔木330千伏输变电工程,使全州逐步纳入了西北大电网的覆盖范围。青藏、青新、敦格等国道干线公路在州内构成环形公路交通网;青藏铁路横贯州境536公里;格尔木机场开辟有格尔木至西宁——西安——济南——青岛航线。兰西拉和青新光缆贯穿州境,通讯实现自动化,并形成统一的本地电话网,城镇地区全部开通无线寻呼、移动通信业务。 经济发展 随着优势的开发,海西的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发展壮大起来。青海石油管理局、青海油田公司、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青海盐业有限公司、滩涧山金矿和内蒙古西联化工公司德令哈纯碱厂为主的工业企业成为海西州经济发展的主要带动力量。青海钾肥二期工程和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重点项目正在实施。农村牧区水利、“四配套”建设步伐加快,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格尔木和德令哈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西部工矿区和东部绿洲农业区的城镇建设也有了一定规模。城镇地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非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人口和经济的城市化特征日益明显,海西州已基本形成以工业为主的工农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格局。2000年,海西州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3.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3.2亿元,第二产业34.7亿元,第三产业15.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45万元;海西州一般财政收入6.0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4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1924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教育体系逐步完善。适龄儿童入学率98.5%,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92.3%,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78%。人口自然增长率12.51‰。州、市(县)、乡、村卫生医疗和防疫网络初步建立,全州“2000年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基本实现。科学研究和科技推广工作取得进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环境保护等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十五”发展目标

1、经济发展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按2000年价格计算,到2005年达到107 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全州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争达到300亿元。

2、经济结构调整目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左右,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0%左右。

3、科技教育目标: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技术进步加快,各族人民科技文化素质显著提高。全州基本普通九年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5%以上。

4、可持续发展目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生态环境有明显改善,综合利用取得新进展。

5、人民生活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经济布局

1、东部经济区:以德令哈市为龙头,依托青藏铁路和315国道的交通优势,重点发展特色农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盐化工业、建材业、中藏药加工以及商贸、房地产、旅游等产业,培育发展德令哈——乌兰——天峻和都兰经济带,德令哈——乌兰——天峻经济带,以培育和发展制盐业、盐化工、煤炭建材为主,同时发展绒山羊、藏系羊养殖与加工和中藏药材种植与加工。都兰经济带重点发展农牧业综合开发和肉食品加工业,实施香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开发有色金属、石墨、硅灰石等。

2、西部经济区:以格尔木市为龙头,重点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建材工业、煤炭工业、旅游业和商贸物资流通业。利用地区优势,培育发展格尔木——柴旦经济带,依靠自身优势,积极支持青海油田、盐湖集团公司、西部矿业公司和格尔木农场,推动龙头产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大力发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化工、多金属加工、煤炭和建材工业,同时开发宝玉石、矿泉水、温泉等。冷湖——茫崖经济带,依托,大力发展盐化工业,开发芒硝、天青石等。

青海省海西州大柴旦行委人口密度多少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格尔木市

经度:94.89度,纬度36.42度。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南部,西接新疆自治区,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市府距州府驻地338千米,距省会西宁市710千米,是青海省西部的新兴工业城市。格尔木为蒙古语,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部,幅员辽阔,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镇两块互不相连、中间相隔400多公里的辖区组成。盆地辖区在柴达木盆地南沿,昆仑山北麓,平均海拔2800米,面积76663平方公里,市人民驻格尔木。唐古拉山镇辖区在省境西南隅,平均海拔5400米,面积49557.5平方公里。两部分辖区总面积126220.5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福建省。

格尔木辖区属大陆高原气候,少雨、多风、干旱,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雨量年平均仅41.5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高达3358小时,光热充足。唐古拉山镇辖区,属典型高山地貌,气候寒冷,仅有冬夏两季,年平均气温-4.2℃,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降水量284.4毫米,年蒸发量1667毫米。

盆地辖区盐湖储量大,分布广,品位高,品种多。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矿区,盐类总储量为世界罕见,其面积相当美国西尔斯盐湖的50倍,是我国最大的镁锂盐矿床。其中集约了600亿吨的氯化物为主的近代盐沉矿物质。钾、镁、锂、硼、溴、碘、铷等的储量和品位,均居全国之首。 格尔木市依托柴达木盆地丰富的盐湖、石油、天然气而重点发展的盐化工业和石油化工初具规模。现建在察尔汗盐湖区年设计生产钾肥100万吨的青海钾肥厂,是我国生产钾肥的最大基地,市区东郊的年加工1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与此相应的机械、电力、建材、汽车修理、皮毛加工、食品等工业也得到迅速发展。

唐古拉山地区是青海省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高原特有的野牦牛、白唇鹿、野驴、雪豹、雪鸡、黑颈鹤、雪莲等,是极为珍贵的稀有品种。水晶、铅锌、煤等矿藏,储量丰富,有待开发。

农牧业发达,主产小麦、青稞、马铃薯、甜菜和绵羊。是青海西部以电力、建材、化工、皮革、盐业、食品、汽车修配等工业为支柱的新兴工业城市。

地处青藏、青新、敦格公路和青藏铁路交汇处,为青海西部交通枢纽。南可通西藏,北可达甘肃河西走廊,西可去新疆,东可到省会西宁。民航班机可达西宁、兰州、西安和拉萨,是西藏通往祖国内地的重要中转站和物资集散地。

1954年设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1956年设噶尔穆工作委员会。1960年改格尔木市。1965年撤市改县。1980年复设市(县级),现为副地级市。在短短40年时间内,格尔木已成为青海省第二工业城市,是青海西部经济、科技、文化、交通的中心。人口7.9万人。

有著名的青藏铁路通过,坐火车一定要带上数码相机,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名胜有江源冰川、昆仑雪景,一步天险,万丈盐桥,盐湖海市蜃楼,纳赤喷泉,昆仑山口等十大景观。

区号:09

邮政编码:816000

历史沿革

“格尔木”(又作高鲁木斯、郭里峁、噶尔穆)是蒙古语译音,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河流众多”。

古为羌地,自东晋至清历属吐谷浑、威定县、吐蕃王国、角厮罗、吐蕃等处宣慰司、曲先卫、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建省后属都兰县、通新设置局。1954年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1956年成立噶尔穆临时工委(一说:1956年3月1日成立了格尔木工作委员会,为县级领导机构),1960年11月17日院全体会议第105次会议批准设格尔木市,1965年3月27日改为格尔木县,1980年6月14日复设格尔木市。格尔木市仍隶属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管辖,为副地级市。1992年设立省单列市。

1980年6月14日改县建市后,设立3个街道办事处。

1988年底共有7个基层机构,即3个办事处(昆仑路办事处、金峰路办事处、河西办事处)、4个乡(唐古拉山乡、乌图美仁乡、大格勒乡、郭勒木德乡),24个居民委员会,28个村(牧)民委员会。1992年成立格尔木昆仑经济开发区(2002年升格时隶属格尔木市管理)。

2001年8月9日,青海省人民青政函[2001]81号文批复:格尔木市设立东城行政委员会、西城行政委员会和察尔汗行政委员会作为市人民的派出机构。与此同时,青政函[19]21号文件停止执行。

2002年增设了两个街道(黄河路街道、西藏路街道),三个副县级工行委(东城区工行委、西城区工行委、察尔汗工行委)。格尔木市共有24个社区、38个村(牧)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

2001年底,辖3个副县级行政委员会,3个街道、4个乡,34个居委会、34个村(牧)委会。

东城行政委员会:辖2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6个牧委会。

昆仑路街道:辖八一路、中山路、江源路、光明路、育红巷、青钾、柴达木路、黄河路、昆仑路、铁中区、铁东区、铁西区、南海路居委会

金峰路街道: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居委会

大格勒乡:辖东村、中村、西村、新庄村村委会

唐古拉山乡:辖格日罗、措里玛、拉智、多尔玛、努日巴、要盖牧民委员会

西城行政委员会:辖1个街道、2个乡,17个居委会、24个村(牧)委会。

河西街道:辖北郊、盐桥北路、青年路、小岛、八一、盐桥中路、金峰西路、开拓巷、河西市场、交通巷、星光巷、西藏路、援藏路、盐桥南路、南郊、黄河路、河滩居委会

郭勒木德乡:辖东村、中村、西村、小岛、宝库、城北、盐桥、新村、村村委会;阿拉尔、托拉海、清水河、秀沟牧委会

乌图美仁乡:辖俄尔腾、察汗乌苏一、察汗乌苏二、哈夏图二、乌壮美仁一、乌兰美仁二、柴开、伯力其牧委会;中村、西村、三百亩湾村委会

乡镇简介

东城区工作委员会、东城区行政委员会 于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委、省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并于2002年筹备,2004年1月正式运行。辖区以中山路以东,八一路以南地域为界,行政区域面积为49220.59平方千米,城区建成面积约17平方千米。总人口约7.8万。辖2个街道办事处(昆仑路街道办事处、黄河路街道办事处),10个社区居委会(黄河办事处3个、昆仑路办事处7个)。

西城区工作委员会、西城区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经青海省委、省批准,于2002年5月正式成立。辖区域包含着格尔木市区的中山路以西、金峰路以北。面积60741.09平方千米,人口8.7万人。辖3个街道办事处(西藏路街道办事处、河西街道办事处、金峰路街道办事处)、郭勒木德乡、乌图美仁乡,14个社区。

察尔汗工作委员会、察尔汗行政委员会 是2001年8月9日经青海省人民批准成立(青政函[2001]81号),2002年5月正式组建。辖区面积8992.5平方千米,由团结湖、协作湖、达布逊湖、西达布逊湖、别勒湖、小别勒湖、涩聂湖、东台吉乃尔盐湖、涩北天然气田等组成,辖区人口约1万人。直管单位2个,即路东社区居委会、路西社区居委会。

以下街道、乡简介为旧资料(估计是2000年左右)

昆仑路办事处 位于市中心昆仑路中段西侧,市府驻地。人口3.5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17平方千米。辖中山路、江源路、八一路、柴达木路、铁东、铁中、铁西、钾肥厂、南海路、黄河路10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金峰路办事处 位于市区中心金峰路中段南侧。人口1.3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一、二、三、四4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河西办事处 位于市境金峰路西段北侧。人口2.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8.5平方千米。辖按序数排列的一至十二和小岛、新光路、西藏路、盐桥南路、援藏巷17个居委会。建于1980年。

郭勒木德乡 位于市境东部,市区西郊,距市府驻地7千米。人口0.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6.2%。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东村、中村、西村、小岛、新村、6个村委会,阿拉尔、托拉海、清水河、鱼水河、秀沟5个牧委会。1953 年因安置流散的哈萨克族牧民成立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1985年当地哈族群众迁往新疆后撤销阿尔顿曲克区,设立郭勒木德乡。

大格勒乡 位于市境东部,距市府驻地87千米。人口0.2万,全部为汉族。面积0.6万平方千米。辖中村、东村、西村、新庄村4个村委会。1958年建大格勒劳改农场,1965年移交农建师,1968年改为格尔木农场大格勒分场,19年建龙羊峡水库安置迁移移民后,于1980年设大格勒公社,隶都兰县,1982年划归格尔木市,年改为大格勒乡。

乌图美仁乡 位于市境中西部,西接新疆自治区。距市府驻地200千米。人口0.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族,占总人口的15.5%,回族占8.2%。面积3.6万平方千米。辖俄尔腾、察汗苏一、察汗苏二、哈夏图一、哈夏图二、乌兰美仁一、乌兰美仁二、柴开、伯力其尔9个牧委会,及中村、东村、西村、三百亩4个村委会。1961年设格尔木蒙族公社,1962年改为乌图美仁乡,1969年改为乌图美仁公社,年改为乌图美仁乡。

唐古拉山乡 由格尔木市代管,位于市境南部,南与西藏自治区毗邻。距市府驻地420千米。人口0.9万(包括驻地行政企事业单位),以藏族为主,占63.5%,蒙古族占1.7%。面积4.9万平方千米。辖日罗、措加玛、拉池、闹尔巴、多尔玛5个牧委会。1956年建唐古拉山工委(县级),1964年撤销唐古拉山工委设唐古拉山区,归格尔木市代管,11年改为唐古拉山公社,年改为唐古拉山乡仍由格尔木市代管。

2021年1月21日,格尔木市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99名。

2021年1月2日,2020年中国效率“百高县”名单出炉,格尔木市排名第13。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格尔木市上榜。

2020年11月25日,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格尔木市上榜。

2020年10月20日,格尔木市荣获2020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20年9月22日,“2020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名单揭晓,格尔木市上榜,位列第29位。

2019年12月31日,农业农村部推介格尔木市为全国农村创新创业典型县。

2019年,农业农村部推介格尔木市为第二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

2018年10月,格尔木市入选2018西部百强县市排行榜,位列第40名。

2018年9月,2018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格尔木市在列。

2016年12月20日,国家民委命名格尔木市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2016年7月,格尔木市荣获2016年全国双拥模范城(县)称号。

2016年2月16日,格尔木市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青海省海西洲是地市级还是县级?

人口:约1.3万人

人口密度:1人/km2

大柴旦行委位于青海省海西州境中北部,北与甘肃省毗连。总面积3.4万平方千米(青海省民政厅网站)。2003年末总人口1.3万人。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民族。

行委驻大柴旦镇,距州府驻地202千米。邮编:817300。代码:632825。区号:07。拼音:Dachaidan。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部,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戈壁滩、沙丘、高山为主。年均气温0.8℃,年隆水量82毫米。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行委。位于州境中北部,北与甘肃省毗连,行委驻大柴旦镇,距州府驻地202公里。人口1.6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民族。面积3.4万平方公里。 辖2镇、1乡。1960年设大柴旦市,1964年撤市设镇,1992年设大柴旦行委。地处柴达木盆地腹部,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戈壁滩、沙丘、高山为主。 年均气温0.8℃,年隆水量82毫米。矿藏有煤炭、铅锌、石棉、硼、锂、硭硝等11种。工业以冶金、煤炭、电力、化工、建材为重点。境内的锡铁山铅锌矿为国家级企业。农业以种植小麦、青稞、油菜为主,牧业以牧养绵羊、牦牛、骆驼为主。青(海)新(疆)公路、敦(煌)格(尔木)公路在此交汇,东至州府,南达格尔木,北抵甘肃省敦煌,西通新疆,为海西州交通枢纽。 有中学3所,小学4所,医院1个。境内的柴旦温泉水温80℃90℃之间,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可治疗皮肤病,关节炎等病。

--------------------------------------------------------------------------------

行政区划

大柴旦行委辖2个镇:大柴旦镇、锡铁山镇。

--------------------------------------------------------------------------------

历史沿革

1960年设大柴旦市,1964年撤市设镇,1992年设大柴旦行委。

2000年,大柴旦行委辖2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大柴旦镇 4405人、锡铁山镇 3431人、鱼卡乡 1105人。

2001年底,大柴旦行委辖2个镇、1个乡,2个村委会:大柴旦镇(驻大柴旦)、锡铁山镇(驻锡铁山)、鱼卡乡(驻大柴旦,辖马海、小柴旦2个村委会)。

2005年,大柴旦行委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鱼卡乡,并入柴旦镇。

2020年7月29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大柴旦行委为2020年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大柴旦行委在列。

你去过青海省海西州茫崖这个地方没?

地级市

行政区划

海西州现辖三县两市三个行政委员会,分别是德令哈市、格尔木市、都兰县、乌兰县、天峻县、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茫崖行政委员会。东部三县一市基本为农牧区,西部一市三行委为工矿区。自治州首府德令哈市。

西州域主体为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的柴达木盆地,北靠阿尔金山、祁连山,南依昆仑山。东西长约837公里,南北宽约486公里,总面积30.09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1.7%。州内大部分地区在海拔3000

米上下,最高点是昆仑山的布喀达板峰,海拔7720米;最低点位于c察尔汗的达布逊和霍布逊湖区,海拔2675米。全州年平均气温为-5.6C-5.2C度,年平均降水量16.7—487.7毫米。年平均蒸发量1353.9—3526.1毫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民族概况

海西州总人口41万人,有汉、蒙古、藏、回、土、撒拉等29个民族;其中蒙古族、藏族为主体少数民族,人口分别是2.48万和3.83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6.05%和9.34%。州域大部分地区少有人烟,平均每平方公里1.31人。

矿产

茫崖,位于柴达木盆地西北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7°32′— 38°59′,东经90°07′— 93°09′之间。西邻新疆、东连冷湖、北濒罗布泊、南接格尔木,区域面积31173.1平方公里,约占全州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其中荒漠戈壁和流动沙丘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重峰叠的阿尔金山雄峙其北,白雪皑皑的阿喀祁漫塔格山高耸其西南,形成山盆相间的地形格局。除北部阿哈提山,西南部阿喀祁漫塔格山海拔高度在3800米以上外,约占全区总面积80%的盆地区海拔高度在2689—3800米之间。

气候属于大陆荒漠区气候类型,风多雨少,寒冷干燥,昼夜温差大是主要的气候特征,也是环境艰苦,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年日照时数平均3151.68小时,年平均气温3.46℃,年最低温度-24℃,年最高温度29.92℃,年降水量平均41.58毫米,年蒸发量平均2633.16毫米,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往年最大风速24.2米/秒,但由于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近年沙尘暴频发,最大风速增至28米/秒。茫崖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比海平面少30%左右,大气污染较少,空气清新,天空碧蓝,景色如画。

丰富、种类繁多是茫崖突出的区域特征。茫崖蕴藏着石油、天然气、石棉、天青石、芒硝、煤、铁、铜、铅锌、金、银等共26种矿产。现初步探明石油储量2.6649亿吨,天然气储量3500亿立方米,石棉储量4839万吨,天青石储量1592.9万吨,钾矿储量6039.6万吨,芒硝储量54.7亿吨。天青石、石棉储量居全国首位,其它如金、银、锂、锌等在全省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矿产储量潜在价值达76732.54亿元(依据国家地矿部1990年发布的《矿产储量潜在价值计算参数表》计算),占全省的44.28%。此外,还有野牦牛、野骆驼、野马、藏羚羊、藏雪鸡等110多种野生动物,锁阳、甘草、大黄、雪莲、沙棘等250多种野生植物。得天独厚的优势构成了茫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茫崖行政委员会现辖两镇一乡(茫崖镇、花土沟镇和尕斯乡)。现全区常住人口为24000余人,其中牧业人口246人。有汉、蒙古、撒拉、维吾尔、土、满、东乡、壮、侗等10多个民族,汉族约占总人口的94.2%。人口主要集中于茫崖镇和花土沟镇,其它地方多荒无人烟,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另有流动人口约为9000人。驻地花土沟是全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中心。

地图见↓

://ditu.google.cn/maps?hl=zh-CN&q=%E9%9D%92%E6%B5%B7%E7%9C%81%E6%B5%B7%E8%A5%BF%E5%B7%9E%E8%8C%AB%E5%B4%96&ie=UTF8&hq=&hnear=%E9%9D%92%E6%B5%B7%E7%9C%81%E6%B5%B7%E8%A5%BF%E8%92%99%E5%8F%A4%E6%%8F%E8%%8F%E6%%8F%E8%87%AA%E6%B2%BB%E5%B7%9E%E5%BE%B7%E4%BB%A4%E5%93%88%E5%B8%82%E8%8C%AB%E5%B4%96%E8%B7%AF&t=h&z=16&brcurrent=3,0x37bac182e732c293:0xcd3e869b7f526f5c,0,0x37baea0ff7fa867f:0xfefc93d6918f30%3B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