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气温的变化和分布郑州孙改玲

2.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3.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北高南低,南高北低)

4.地理:所有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及特点?

5.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

6.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7.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气温分布特点高纬到低纬的原因_气温分布特点高纬到低纬

气温分布规律: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因此等温线与纬线大体上平行。同纬度海洋陆地的气温是不同的。夏季等温线陆地上向高纬方向凸出,海洋向低纬方向凸出。

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在野外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下测得的空气温度(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最高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15时;最低气温是一日内气温的最低值,一般出现日出前。

平均气温

指某一段时间内,各次观测的气温值的算术平均值。根据计算时间长短不同,可有某日平均气温、某月平均气温和某年平均气温等。

通常通过气温的平均情况来表达气温一天的状况,这就是平均气温。由于不同气象站,每天观测次数不等,中国气象部门统一规定,日平均气温是把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四次测量的气温求平均,还要精确到1/10度。

除了日平均气温,还有候(5天)、旬(10天)、月、年平均气温。以表达不同时段气温的变化特点。气象部门每天02时、08时、14时、20时(北京时)每隔6小时进行一次观测或者02时、05时、08时、11时、14时、17时、20时、23时每隔3小时进行气温观测。为了特殊需要(如航空),甚至进行间隔1小时、半小时的气象观测。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郑州孙改玲

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

(1)垂直变化:在对流层中,海拔每升高1 000米气温

下降6℃;在平流层中,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2)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

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北半球

较曲折,1月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低纬)凸出,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高纬)凸出;7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比海洋冷,夏季大陆比海洋热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均一)

同纬度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地势高低)、洋流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相反);冬季风(大气环流,北方冬季风影响大)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太阳辐射(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2.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大小

(1)大陆与海洋: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大。原因是大陆热容量小。

(2)阴天与晴天: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原因是白天多云,气温较晴天低;夜晚多云,气温较晴朗夜晚高。

(3)低纬与中高纬: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原因是

中高纬地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大,白昼时间长,冬季相反,故冬夏季获得的热量差别很大;低纬地区一年中昼夜长短几乎相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也小,各月热量的收支相差不大。赤道洋面上气温年较差最小。

(4)平原与高原:高原地区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

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但因地势高,气温低,年温差小。平原地区则相反

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气温的变化和分布郑州孙改玲如下:

1、受纬度因素影响,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北半球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半球越往南气温越低,例:春节期间,海南岛上鲜花盛开,哈尔滨冰天雪地,同一时间南北出现气温差异,主要是受纬度因素影响。因为我国在北半球,在北半球越往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2、受海陆因素影响,沿海地区温差小,内陆地区温差大。例:乌鲁木齐与青岛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但是夏季乌鲁木齐气温高于青岛。冬季。青岛相对温和,乌鲁木齐相对寒冷,原因是受海陆因素影响,青岛距海近温差小;乌鲁木齐距海远温差大。

3、受地形因素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气温呈垂直变化,在高大的山脉处表现最突出。例: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地处赤道附近,但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其主要影响因素就是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气温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时间分布规律

(1)日变化一般情况下,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气温日较差一般规律: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平原(山谷)>山地(山峰);晴天>阴天;随纬度增高而减小。

(2)年变化: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2、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气温,冬季相反;山区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气温大致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向北气温越来越低,南半球则向南气温越来越低。主要原因是因为:从赤道向两极,太阳高度角越来越小,得到的太阳光热越来越少。

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区域气温分布特点是______(北高南低,南高北低)

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

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特点分述:描述气温水平分布;描述等温线空间特征冬夏季、南北球分别说明。

1、等温线分布大致与纬线平行太阳辐射量随 纬度变化。

2、北半球等温线1月比7月密集冬季南北 温差大,夏季南北 温差小。

3、南半球等温线平直,北半球等温线曲折同纬度夏季海温 低于 陆温,冬季海温 高于 陆温,则等温线弯曲南半球海洋面积大,则等温线较 平直;北半球海陆分布复杂,则等温线较曲折。

4、高温带出现于近赤道地区。冬夏的月平均温度均高于 24度,称为热赤道热赤道平均位于 5度-10度,冬季在赤道附近或南半球大陆上,夏季北移到20度。

5、最低气温出现于极地地区南半球的最低气温出现于南极;北半球最低气温,夏季出现于 北极,冬季出现于高纬大陆。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

总述定义:气候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 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改变大气组分,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分述:原因天文方面-核心:太阳辐射的变化

1、太阳辐射的强度变化,太阳辐射是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

2、太阳活动的周期变化太阳活动是太阳表层各种扰动活动 的总称太阳黑子使太阳辐射下降,太阳耀斑 使太阳辐射增强。

3、地球轨道的要素变化地球轨道 偏心率 、黄赤交角岁差都存在长周期变化,使不同纬度在不同季节的太阳辐射发生变化。

地文方面-核心:水热条件的变化

1、地极移动地极移动造成各地纬度变化,进而改变各地热度条件。

2、大陆漂移大陆漂移造成 海陆分布差异,进而改变各地干湿条件。

3、造山运动造山运动使降水和云量增加,使极地冰面扩展;海峡封锁使洋流改向,从而影响沿岸水热条件。

4、火山活动火山爆发的喷出物进入 平流层,不参与大气环流,降低大气透明度,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人类活动方面

1、 改造地表影响下垫面粗糙度与反射率,改变局部水热平衡。

2、城市建设城市排放大量废气废热,形成热源地,造成独特的城市气候。

3、影响大气人类活动排放各种废气改变大气组分。

地理:所有的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及特点?

(1)图示区域即北半球气温分布特点是南高北低,原因是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读图可得,B点的气温比D点的气温低.

(3)A、B、C、D四地中年降水量最多的是C,该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

(4)A地所在区域是热带沙漠气候.

故答案为:

(1)南高北低;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

(2)低;

(3)C;

(4)热带沙漠.

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

热带沙漠气候: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全年高温,炎热干燥,极少下雨。

地中海气候:副热带纬度的大陆西岸,约在纬度30°~40°之间,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在南、北纬15°~30°之间,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

热带雨林气候:位于各洲的赤道两侧,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25°之间的大陆东岸,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

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南北纬25°~35°亚热带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位于大陆西岸,南、北纬40°~60°地区,全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北纬35°~55°左右的大陆东岸,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温带大陆性气候:北纬35°~50°的亚洲和北美大陆的中心部分,冬寒夏热,年温差较大,干旱少雨,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在北纬50°~65°之间,冬季长而严寒,夏季短而凉爽,降水稀少且集中在夏季。

极地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冰洋沿岸,冬长而严寒,夏短而低温,降水稀少且集中在最热的月份。

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及其附近地区,全年酷寒,降水极少,大部分不足100毫米。

高原山地气候:在中纬度地区的高原地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气温随海拔加而减,随海拔减而加。(一般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全年低温,年气温差较小,日较差大。

扩展资料:

影响因素

指影响气候状态。决定各地气候物理条件的因素。这种物理条件主要是指决定地球上各地位置的地理诸要素,如纬度、高度、海陆分布、相对海陆的位置、地形等等。此外,海流、稳定性的高、低气压的位置、盛行风也可作为气候因素。

气候是常年变化的,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和物理条件,有时候也叫作气候因素。在这时候,黄道倾斜,大气的组成,地壳变动,水陆分布,海流等也构成气候因素。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一个地区形成过程。

我国的气候分类

我国气候区划大多是以≥10℃活动积温或≥10°C日数为主来确定温度带界限指标的。在拟定界限指标时,重要依据是植物分布和农业上的差别,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生态气侯区划,却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生态气侯的内涵。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以≥10℃等效积温作为划分温度带的主要指标,将全国划分Ⅰ为赤道热带、Ⅱ为中热带、Ⅲ边缘热带、Ⅳ南亚热带、Ⅴ中亚热带、Ⅵ北亚热带、Ⅶ南温带、Ⅷ中温带、Ⅸ北温带、Ⅹ寒带等10个一级温度带。

然后在各温度带中根据g干湿气候型等级,划分湿润(M)、半湿润(SM)、半干旱(SD)、干旱(D)和极干旱(DD)等30个气候区。

百度百科-气候类型

百度百科-气候分类

气温水平分布的一般规律

我国各地气温年较差的空间分布规律是:东南沿海小,西北内陆大(南方小,北方大;东部小,西部大)。

世界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自低纬向高纬增加。

原因:最冷月与最热月热量收入差随纬度递增;高纬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年变化越大,太阳辐射年较差大;低纬小。故低纬终年气温较高,气温年较差小;高纬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

对流层顶气温分布为何高纬高,低纬低?

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直接表现在各气候类型的排列组合上。一般可分为纬度地带性、非纬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三方面。

(1)纬度地带性。这是世界气候分布的基本规律。它是地带性因素造成的,即由太阳光热在地球表面的不均衡分布引起的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移动,而导致各气候类型普遍具有按纬度更替的趋向。地球表面被划分为五个基本气候带,它是按得到太阳光热的多少来分的,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纬度带。另外,以最热月平均温度10℃等温线和最冷月平均气温18℃等温线作为划分寒、温、热三带的界线,这种气候带,称之为温度带。基本上也是按纬度划分,沿纬向伸展的。

气候的纬度地带性,在大陆的低纬和高纬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因为这两个纬度地带,冷与暖的矛盾处于比较稳定有常的状态。前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多,暖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高温,长夏无冬;后者接收的太阳光热少,冷空气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全年低温,长冬无夏。因而在这两个纬度地带,各气候类型都按纬度南北更替,多呈带状分布,有的甚至横跨大陆东西。例如:在低纬度地带,在各大陆的赤道两侧是赤多雨气候;在赤道多雨气候区的两侧,是热带干湿季气候;从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向外,大致在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大陆内部直到大陆西岸,属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高纬度地带的极地冰原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等,都是体现纬度地带性较显著的气候类型。从各大陆来说,非洲气候纬度地带性最为突出。因为它的轮廓较之其它大陆单一,地面起伏不大,而且主要位于低纬热带地区,其气候类型按纬度更替,排列近乎对称。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北部地处高纬,陆地宽广,气候纬度地带性也表现明显,各气候类型从北向南依次更替,特别是极地长寒气候和亚寒带大陆性气候均呈带状分布,横贯大陆东西。

(2)非纬度地带性。由于海陆分布、洋流、地形等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气候的纬度地带性,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由不同地形条件引起的地区差异,以及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的差异。尤其是在中纬度地区最为明显,因为中纬地区,冷暖空气经常处于斗争转化状态,气温、降水等季节变化和非周期变化都十分明显。北半球中纬地区陆地面积特别宽广,因此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对比显著,大陆性气候尤为明显,大陆东、西岸产生有规律的差异。

在中纬地带各大陆西岸,都以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式气候—热带干旱气候的次序更替,并在高纬地带与亚寒带大陆性气候相接,在低纬地带与热带干湿季气候相连。在大陆东岸相应地区,亚欧大陆东部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大陆由于面积较亚欧大陆小,冬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亚欧大陆强烈,海陆间季风环流不如亚欧大陆明显,因而北美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相应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热带海洋性气候。至于南半球,大陆面积不广,南美大陆向温带纬度紧缩,非洲和澳大利亚大陆又没有南伸到南纬40°以南的陆地,所以大陆东岸不出现季风型气候,气候类型构成不完整,分布也较局限。

在中纬远离海洋的广大内陆地区,终年为极地大陆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具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按所处纬度高低,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和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

(3)气候的垂直地带性。高耸庞大的山地,在气候上表现出独特的垂直地带性。其高度变化如同纬度变化,但山地垂直气候带与水平纬度带在成因上和具体特征上,并不完全相同,山地垂直分带的多寡和顺序,主要取决于山地的高度和所处的纬度。有足够高度的赤道地区的高山,具备有最完整、复杂的垂直分带图谱,而高纬苔原地带的高山,垂直分带的图谱最为简单。另外,处于同一纬度地带的山地,距海远近或坡向不同,其垂直分带的开端和顺序也有极大差异。

对流层的厚度与气温正相关:低纬度(厚)17-18千米,中纬度10-12千米,高纬度(薄)仅8-9千米.低纬度的对流层顶部比高纬度的对流层顶部高约10千米.

对流层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约下降6℃.从对流层顶部气温与近地面气温相比下降的幅度看,低纬度对流层顶部气温下降的幅度比高纬度对流层顶部多降60℃,而低纬度近地面气温不可能比高纬度近地面气温高出60摄氏度,所以对流层顶低纬的温度低于高纬的温度.

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变化

对流层,因为其主要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所以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青藏高原地区的对流层比相同高度的其它地区温度明显高,就是因为它提高了地面辐射的位置。

对流层随高度变化的普遍规律:高度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0.65℃。

由于气温的这种变化,故形成空气对流运动强烈的特点。

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地面辐射对其影响可忽略,其热量来自臭氧吸收的太阳紫外辐射。所以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

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它也是上冷下热,对流明显。(离臭氧层又远了)

在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空气呈上升运动,而气温低的地方空气呈下沉运动,从而形成了空气的对流。对流层气温下面高,上面低,容易发生空气对流。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对流层的各种天气变化影响着生物的生存和行为,对流层是大气层中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