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尔滨天气预报一周7天_库尔滨天气预报一周

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1

雾凇,俗称树挂,也叫冰花。它是由雾和水汽冻结而成。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粒状的,它是似雪花一样的重叠型的冻结物,是由水滴、雾滴随风移动,遇到寒冷物体迅速冻结而生成的;另一类是晶状的,它是像霜花一样的结晶型的冻结物,是因天气寒冷,使空气湿度呈过饱和状态,水汽直接凝华而产生的。

吉林雾凇就属于后一种晶状结构,它是在吉林市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吉林市四面环山,三面临水,地处盆地之中,江中蒸发的水汽不易消散,这些便是形成雾凇的有利条件。

雾凇在我国高纬度的东北、西北地区,还有纬度较低、但地势较高而且水汽条件较好的地方均可见到。它不仅是寒冷冬日里一道亮丽的`自然景观,可供人观赏和玩味,而且可以清洁空气,消除污染,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

吉林雾凇是大气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它不像雨和雪从天降落,而和露、霜一样属于地面凝结物。由于它的结构比较疏松,风力稍大或受到一点震动就脱落,如若不脱落,当日出后经太阳照射,也会融化掉了。在万木凋零的寒冷里,冻树银花虽没有艳丽的色彩和醉人的芳香,却能给人一种美好的享受。不但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情趣,而且又能为人们预报天气和预兆年景! “一日有挂三日晴”、“冬季树挂多,夏季天炎热”、“隆冬树挂连,明年是丰年”等气象谚语,便是多年经验的总结。

隆冬时节,冰封江面,似有“水汽”蒸发,这是由于在松花江上游距“江城”吉林15公里处有个松花湖,东北重要的电力枢纽小丰满水电站便建于此。奔腾的松江水在一米多厚的冰层下边流入电站,通过发电机组时,受到水轮和叶片的冲击后变成暖流,并从距江面几十米高的大坝上流出来,落差大、流速急、温度高,致使从小丰满水电站到吉林市北郊的九站这一段江面在 “三九”天也不封冻。因为冬季天气寒冷,水温和气温差值增大,使江面不断蒸发出水汽来,水汽遇到岸边的冷树枝急骤地凝华成冰晶,便出现了奇异壮观的吉林雾凇。

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2

雾凇的形成是凝华。雾凇非冰非雪,而是由于雾中零摄氏度以下而尚未凝华的水蒸气随风在树枝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粘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粒状结构沉积物。雾凇形成需要气温很低,而且水汽又很充分,同时能具备这两个形成雾凇的极重要而又相互矛盾的自然条件更是难得。

雾凇是一种附着于地面物体(如树枝、电线)迎风面上的白色或乳白色不透明冰层。由于雾凇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因此雾凇呈完全不透明的白色。雾凇轻盈洁白,附着在树木物体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这就是树挂(又称雪挂)。

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却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为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雾凇可以称得上最美的自然奇观,很多人都好奇它是怎么形成的。其实雾凇的形成对环境要求极为严格,气温必须要低,水汽必须要充足,这样空气中的水蒸气才能在树枝凝华积聚,形成雾凇。

国内的雾凇景观最为出名的当属吉林的雾凇岛,这里的雾凇厚重持久,冬天里几乎天天都有雾凇,非常美。另外黑龙江的库尔滨雾凇也很好看,而且河水常年不冻,远远看去就像仙境。

雾凇不仅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而且还有环保价值。雾凇在凝华时会吸附大量污染物,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在雾凇中散步会感到非常清爽,同时雾凇还能隔绝噪音,所以有雾凇的地方特别幽静。

雾凇的形成原因是什么3

因为雾凇只有在寒冬出现,所以冬季是最佳旅游时间,在大雪前后去雾凇岛,正好可以欣赏沿江雾凇奇观。

每年的12月到次年2月是雾凇观赏最佳期,最理想的雾凇拍摄时间大约在上午10:00-11:30之间。雾凇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气候条件,如大雾湿度高、零下20℃左右的低温、无风、无雪等气象天气。因此订制行程之前,最好关注当地媒体关于雾凇形成时间的播报。

去雾凇岛的注意事项:

冬天的吉林很冷,温度可以达到零下十几至几十度,一定要最好防寒准备。

1、保暖。最好穿戴质地轻柔的防寒手套和防寒鞋,这样既可防止在冰雪路上滑倒,又能在滑雪时轻便、灵活。

2、护肤。要带些油性较大的香脂类用品,防止皮肤粗糙、干裂。

3、护眼。应准备一副太阳镜,防止雪地反射的太阳刺伤眼睛。

4、防滑。在冰雪上行走时,膝盖应微屈,身体的重心向前倾,这样就不易摔倒。

5、御寒。由于气温较低,所需热量相应增加,可随身带些巧克力,以补充热量。另外,最好携带旅行用的保温瓶,这样可保证随时喝到热水。

6、药物。特别是感冒药,是东北之行的必备药物。

7、相机。在寒冷的条件下,相机容易失灵,尤其是“傻瓜”相机更怕冻,所以,在室外一定要注意相机的保暖,或藏于怀中,或放置暖手器于相机袋内。如有条件,最好带手动相机;从室外进入室内,切记将相机用厚布包好,或放入胶袋内保护,否则因室内外温差太大,相机会出现“反霜”现象(整部相机出满水珠)。

8、胶卷。胶卷受冻后脆性较大,因此在室外拉动胶卷时,不要用力过大,否则,胶卷会很容易被拉断。

石头城

开放分类: 地理、诗歌、旅游、津巴布韦、名胜风景

目录

三大石头城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南京石头城

石头城公园

新疆石头城

相关资料

三大石头城

[编辑本段]

(1) 南京石头城(在江苏南京清凉山)

(2) 新疆石头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县)

(3) 辽阳石头城(在辽宁辽阳市东)

另外,刘禹锡有一首歌也叫做石头城。

刘禹锡:《石头城》赏析

[编辑本段]

如下: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译文

山围绕旧国都一一全还在,

潮水打着空城寂寞又折回。

秦淮河的东边从前的月亮,

夜深时还过那城上短墙来。

[注解]

1:选自《全唐诗》卷三百六十五。刘禹锡,中唐诗人。这首诗借描写石头城的萧条景象,寄托国运衰微的感慨。石头城,古城名。本是古金陵城,三国时孙权重筑用此名。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飞起。今为南京市。

2:石头城:在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后人也每以石头城指建业。

3: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

4:周遭:环绕。

5:淮水:指贯穿石头城的秦淮河。

6:旧时:指汉魏六朝时。

7:女墙:指石头城上得矮城。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剌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南京石头城

[编辑本段]

南京石头城全长约3000米。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

在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 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 孙权在赤壁之战后,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 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时期(924年)。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 如今,我们漫步在石头城下,不仅赭红色卵石墙基清晰可见,而且还能看到历代在岩墙上增砌的城砖。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 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米,宽3米,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南京民间中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相传这块岩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如今在鬼脸城西侧确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之为“鬼脸照镜子”。这一神奇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现在石头城遗址已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们踏青觅翠、发思古之幽情的好去处。

南京石头城位于南京城西北的清凉山后。古时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东汉建安十六年(212),孙权在金陵邑原址石头山上筑城,故称石头城。城基因就自然山岩凿成,中段有几块荡红色砂砾岩因经古时长江水冲刷而凹凸不平,有如兽面,故俗称鬼脸城。石头城周长约3000米,南面开2门,东面开1门,西北因紧靠长江,故不设城门。当时,石头城为孙吴水师的总部,江泊常有上千艘船只。城内建有石头仓库,用来储存粮食、兵器等物资。城西最高处还建有孙吴的烽火台。据说一旦发现敌情,在烽火台一举烽火,半日内即可传遍长江沿线。石头城地势险峻,自古就有“石城虎踞”之称。以后由于长江河道逐渐西移,石头城的军事价值有所减弱。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于洪武二年兴建城墙,此处石头城便成了南京城墙的一部分。如今石头城已是闻名中外的历史古迹,也是南京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

在南京石头城城西,景色清幽,有“城市山林”之称。清凉山上,名胜古迹随处可寻,有“驻马坡”、“南唐古井”、“清凉寺”、“崇正书院”及“扫叶楼”等。石头城在清凉山后,南北全长约3000米。城基遗迹为赭红色,内有大量河光石,一般高出地表0.3-0.7米,最高处为17米,系自然山岩凿成。中段几块突起的红色水成岩,酷似丑脸,故称鬼脸城。此城原为楚威王的金陵邑,筑于楚威王七年(前333年)。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吴国孙权迁至秣陵(今南京),翌年在石头山金陵邑原址筑城,取名石头。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加砖累甓,明洪武二年(1369年)石头城为应天府城(今南京)的一部分重加修建。扼守长江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有“石城虎踞”之称。交通:乘游4路,6、21、23、60、75、91、302路车可达。

石头城公园

[编辑本段]

1990年,南京市在石头城的旧址上兴建了石头城公园。公园以“石城怀古”为主题,将石头城的悠久历史与自然山水有机结合,将古代战场与现代国防教育融为一体,规划总面积近16.94公顷, 以古城墙为轴线,体现历史文化古都的特色。北起清凉山体校,南至清凉门,西临古城墙,东到虎踞路。

石头城又称“鬼脸城”,是三国东吴时期孙权在赤壁之战后, 于公元211年将首府由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 利用清凉山的天然石壁建立的军事要塞,地势险要,气势雄伟,是历史沧桑的实物见证。站于此地,最能领会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和誉为登临之绝唱的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的意境。“鬼脸照镜子” 是一个在历史上即闻名的景点,因在城墙中部有一块突出墙体的椭圆形石壁,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鬼脸,因此被称为“鬼脸”,现在“鬼脸” 下的这面水塘” 镜” 的面积有1600多平方米。公园重修时,著名的燕王河景观也从历史的覆盖中清理出来,重见天日,成为一条两岸郁郁葱葱的清流。不论远观还是就近审视,城墙垂柳,碧水绿树,都是一方绝佳的景致。

石头城公园划分为国防春晓、石城霁雪和山居秋瞑三大景区,设21个景点。石城霁雪区位于公园的西侧,北至清凉山,南至清凉门,沿古城墙呈带状分布,是石头城公园的精华所在, 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而山居秋瞑区在公园东侧的山林地带,植被浓密,生机盎然,留连其中,可感受到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王维那首著名田园诗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清凉山和石头城一带有“城市山林”之美称,雨后秋清气爽的日子游览,当会感觉名不虚传,不复有元代萨都剌《登石头城》一词的凄楚与伤感。

跨过虎踞路,清凉山公园与之遥相呼应,一雄浑壮阔,一宁静深沉,互为映衬。

元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唯有青山如壁。蔽日旌旗,连云樯橹,白骨纷如雪。一江南北,消磨多少豪杰。寂寞避暑离宫,东风辇路

,芳草年年发。落日无人松径里,鬼火高低明灭。歌舞樽前,繁华镜里,暗换青青发。伤心千古,秦准一片明月。

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即景抒怀,写下《西塞山怀古》--“王浚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的诗句。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有名的军事要塞。刘禹锡写有白居易十分欣赏的“金陵五题”(其一:《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其二:《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还有一首题咏金陵的五律诗作: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新疆石头城

[编辑本段]

新疆石头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中道和南道的交汇点,喀什、莎车、英吉沙及叶城通往帕米尔高原的数条通道都在此地汇合。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

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光绪28年,清在此建立蒲犁厅,在旧城堡南面兴建了新城镇,这座石头城遂被废弃。

新疆石头城位于干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是新疆境内古道上一个著名的古城遗址。城堡建在高丘上,形势极为险峻。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汉代时,这一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捉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光绪28年,清庭在此建立薄犁厅,对旧城保进行了维修和增补。1954年这里成为塔吉克自治县首府。

新疆石头城风景介绍:

位于塔什库尔吉克自治县城北侧,为古丝道著名的古城遗址,海拔3700米,雄踞要津,气势雄伟,自唐至清,扩建及驻军不断,城墙最高处竟达20多米。城外建有多层或断或续的城垣,隔墙之间石丘重叠,乱石成堆,构成独特的石头城风光。汉代时,这里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唐朝统一西域后,这里设有葱岭守护所。元朝初期,大兴土木扩建城廓,旧的石头城换了新颜。光绪28年,清廷在此建立蒲犁厅,对旧城堡进行了维修。

交 通:从喀什到塔什库尔干的班车都是过境车,当晚抵达塔什库尔干,次日将继续开往红其拉甫口岸和巴基斯坦的苏斯特。

住 宿:居住在这里的塔吉克人十分友好,你可以找一户人家住,他们会善待客人,请你吃喝,走的时候你适当付些钱就行了。一般来说,20~30元钱是比较合适的。

小贴士:去塔什库尔干要在喀什公安局办理边境通行证(周六、日休息),在去新疆以前就要去所在单位开好介绍信,如果没有介绍信公安局是不予办理的;不过你也可以找当地旅行社帮忙,花上40~50元1个小时就可以办好。

相关资料

[编辑本段]

津巴布韦历史上叫“南罗得西亚”,这个殖民主义者名字已被废除。年轻的共和国现更名为“津巴布韦”,这在当地语言中是“石头城”的意思,来源于国境内南部非洲的著名古迹——“大津巴布韦遗址”。津巴布韦石头城遗址位于津巴布韦维多利亚堡附近的一个山谷中,是一大片石头建筑群,占地720 公顷。由于年代久远,这座古城仅剩下一片残垣断壁,但当年石头城的风雄姿仍然依稀可辨。该城布局协调,浑然一体,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全部建筑是用90 多万块长方体的花岗石砌成,尤其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石块之间,没有用胶泥之类的任何粘结物,而砌缝严密,经历七八个世纪的风雨侵蚀,依然挺拔牢固。石头城遗址的建筑群可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建在一片开阔地带上的一座椭圆形围城,又称为“大围场”,是遗址的主体;另一部分是建在一座小石山上的“卫城”。“大围场”四周是由花岗石砌成的围墙顶宽为2.5 米,长约240 米,面积为4600 平方米。围墙内还筑有一道内墙,呈半圆形,长约90 米。这些椭圆形建筑物都是当年部落酋长们的妻室和随从的居住用房。此外,还有一座著名的圆锥形实心塔,高达15 米,这是当年皇室用来祭祀用的石塔。

“卫城”建于一座石壁陡峭、地形险要的小石山上,一道道厚度不同的围墙,依山傍崖,蜿蜒而下。围墙上只开一个能容一人侧身而过的狭窄石门,大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之势。从“卫城”上可以俯瞰“大围场”,从遗址的整个布局来看,“卫城”是作防御用的,是护卫“大围场”的屏障。从遗址发掘出来的大量文物看,这里原是一座相当繁华的城市。后来可能由于生产衰落和遭受灾害,被迫迁移而废弃。遗址附近有古代梯田、水渠和水井,还有很大的铁矿坑和炼铁工具,以及铸钱泥范和金银首饰等文物。在一个货栈仓库的遗址中,还发现了中国明代的瓷器。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津巴布韦鸟”,用淡红色皂石雕刻,工艺精巧,造型雄健。其中的5 只石雕鸟在首都索尔兹伯里博物馆内展出。如今这种皂石鸟的形象画在国旗上,成了津巴布韦人民的骄傲和国家的象征。西方考古学者中有些人,不相信被他们看作“黑暗大陆”的人民能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代文明,曾企图用“海外起源说”来加以解释。但是经过反复考查,证实了“石头城”确是古代津巴布韦人民的伟大创造,同埃及卢克索古城一样,闪烁着非洲人民智慧的光辉

位于南京的清凉山西麓,自虎踞关龙蟠里石头城门到草场门,可以看到城墙逶迤雄峙,石崖耸立,这就是依山而筑的石头城。清谅山因五代南唐时,在山中辟清凉道场避暑而得名,原名石头山、石城山。同治《上江两县志.山考》载:“自江北以来,山皆无石,至此山始有石,故名。”《建康志》也说:“山上有城,又名曰石城山。”这里所说的“城”,也就是石头城关于石头城的由来,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据史书记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楚国(都城郢,即今湖北江陵)灭了越国(都城吴,即今苏州),楚威王设置金陵邑,并在今清凉山上筑城。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秦改金陵邑为秣陵县。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夕,出使东吴,与孙权共商破曹大计。据说,诸葛亮途经秣陵县时,特地骑马到石头山观察山川形势。他看到以钟山为首的群山,像苍龙一般蜿蜒蟠伏于东南,而以石头山为终点的西部诸山,又像猛虎似地雄踞在大江之滨,于是发出了“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的赞叹,并向孙权建议迁都秣陵。孙权在赤壁之战后,于公元211年将首府由京口(今镇江)迁移到秣陵(今南京),并改称秣陵为建业。第二年就在清凉山原有城基上修建了著名的石头城。当时长江就从清凉山下流过,因而石头城的军事地位十分突出,孙吴也一直将此处作为最主要的水军基地。此后数百年间,这里成为战守的军事重镇,南北战争,往往以夺取石头城决定胜负。

石头城以清凉山西坡天然峭壁为城基,环山筑造,周长“七里一百步”,相当于现在的六里左右。北缘大江,南抵秦淮河口,南开二门,东开一门,南门之西为西门,城依山傍水,夹淮带江,险固现时势威。城内设置有石头库、石头仓,用以储军粮和兵械。在城墙的高处筑有报警的烽火台,可以随时发出预报敌军侵犯的信号。石头城虽名为“石头”,但当初城垣却是土筑的。据《丹阳记》记载,石头城“吴时悉为土坞”。直到东晋义熙年间,才在石头城原东吴土城墙的基础上加砌城砖,成为砖砌的城垣,并在城的南部建造了一座“入汉楼”,在楼上可眺望监视长江,作为屏障建康都城的重要据点。至南朝时,石头城作为保卫都城的军事要塞的地位依旧未变。公元570年,陈宣帝还特地派人修筑加固了石头城,并在城中贮藏军粮。古代长江绕清凉山麓东去,巨浪时时拍击山壁,将山崖冲刷成峭壁。唐代以后江水日渐西移,自唐武德八年(625年)后,石头城便开始废弃,故中唐诗人刘禹锡作《石头城》一诗云:“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笔下的石头城,已是一座荒芜寂寞的“空城”了。五代时期(924年),石头城上兴建了第一座寺庙—— 兴教寺,以后这里就成为寺庙、书院集中的风景名胜区了。直到今天,它仍以“石城虎踞”的雄姿享誉中外。如今,我们漫步在石头城下,不仅赭红色卵石墙基清晰可见,而且还能看到历代在岩墙上增砌的城砖。

据地质学研究,这里的岩层是距今大约1亿年到7000万年前的晚白垩纪的浦口组地层,这个地层的岩石以赭红色的砾岩为主。在清凉门到草场门之间的城墙下面,有一块突出的椭圆形石壁,长约6米,宽3米,因为长年风化,砾石剥落,坑坑洼洼,斑斑点点,中间还杂有紫黑相间的岩块,怪石嶙峋,远看隐约可见耳目口鼻,酷似一副狰狞的鬼脸,被称为“鬼脸城”。

南京民间中有关鬼脸城的传说很多。相传这块岩来犹如刀削一般,光滑如境。有一次,清凉山中一个山怪出来害民,正好被一专为百姓除妖的仙人发现,遂紧追不舍,山怪逃至此处,无处藏身,就隐身峭壁。仙人用照妖镜将其照住,鬼脸才露了出来。为了防止山怪逃脱,仙人又置镜于崖前,后来变成了一个池塘,人们叫它“镜子塘”。如今在鬼脸城西侧确有一处清亮的池塘,从水面的一侧可以看到鬼脸城的倒影,老南京人俗称之为“鬼脸照镜子”。这一神奇的传说,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人。